Back To Top

foto1 foto2 foto3 foto4 foto5

現在位置

【出處】

《傷寒論‧太陽病上篇》第35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湯主之。」

【組成】

葛根半斤、黃芩三兩、黃連三兩、甘草二兩。

概說

本方出自〈太陽病上篇〉第35條,原條j文:「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痢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湯主之。」桂枝湯證理應以解肌發汗法治療,但醫者卻「誤下」,即以攻下瀉下法,所以造成下痢不止。而桂枝湯證出現的是緩脈,但出現「脈促」是因為用攻下法,造成心臟跳動加快,產生代償性的反應。「表未解也」就是表證仍在。「喘而汗出」是因為誤下,脈搏跳動快,造成喘又出汗,表示邪熱已進入陽明,所以縱使仍有桂枝表證,也應用葛根芩連湯治療。以攻下瀉下法,就會導致治療錯誤的情形 。

本方在《傷寒論》只出現一次,在本方前有桂枝人參湯,即理中湯的變方:「太陽病,外澄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這種表裡不解,就用桂枝解表、用人參湯解裡。所以我們從葛根芩連湯與桂枝人參湯兩個方劑對比,就可以提供臨床上辨證的依據。如果表未解,而脈緩無力,即使有下利而喘的裡證,就以桂枝人參湯以治利,或以桂枝杏子厚朴湯以治喘。但是誤下造成下利不止,脈促有力,汗出而喘,表證未解,又不惡寒,是熱陷陽明,即使有桂枝之表證,也應從葛根芩連湯治療。

本方用葛根為君藥,黃芩、黃連、甘草為臣藥。用在解陽明肌表,兼清胃中裡熱。吳謙先生特別加按語:「協熱利二證,以脈之陰陽分虛、實,主治固當矣。」也就是以陰脈陽脈辨別病的虛實,是非常恰當的方法。但他接著說:「然不可不辨其下痢之黏穢,鴨溏,小便或白或赤,脈之有力無力。」即黏穢的大便臭不住可聞,像鴨子大便軟軟地就不臭,鴨子的溏便是因邊吃邊拉,在腸管停留時間短。小便亦同,通常小便前段不臭,後段沉澱的味重,桂枝湯證的小便通常是清白,葛根芩連湯的小便是紅赤。另外脈有力用葛根芩連湯,緩而無力用桂枝人參湯。有人治療幾個月、幾年未好,就是辨證不清。本方也告訴我們,若誤下會造成脈促現象。為何會脈促?除誤下之外,食物消化不良、積囤於腸胃也會造成促脈,在臨床上還有另一原因就是心臟瓣膜閉鎖不全,二尖瓣脫垂所致。所以辨證要謹慎。

《傷寒論》是熱佳傳染病專書,告訴我們疾病的發展過程,例如桂枝湯症處理不當,會演變成葛根湯症;葛根湯症處理不當,會演變成葛根芩連湯症,再處理不當就變成承氣湯症 。

主治病症

1.急性腸胃炎或傳染性腸胃病症

有一位學員的公子是台大化學系畢業,服兵役休假返家,飲水不當上吐下瀉,送三總急診,打點滴。因當日是星期假日我休診,學員來電找到我。我要他當晚九點半來診所配藥,拿回三總服後,上吐下瀉止,只剩腹痛,症狀緩解很快。

病蓋頭的「痢」是有細菌病毒感染所致,臨床見證為口渴、腹痛、尿赤短少、大便臭穢黏滯、發熱等等。如阿米巴菌感染、痢疾桿菌感染、金黃葡萄桿菌感染等屬之。至於沒有病蓋頭的「利」,是由於本身腸胃功能虛弱所致。臨床見證為口淡、唇白、腹微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手腳冰冷,很容易辨證。

2.腸病毒

一位蘇姓中醫同道小孩腸病毒,也用本方很快就緩解。但是方中黃芩、黃連都是大苦大寒的藥,難以入口,所以如何改良方劑口感,可能有待專家研究也。

3.目赤、眼睛紅腫

通常西醫會診斷為角膜炎。板橋海山國中楊姓同學,眼角膜炎,病發三個月就診眼科未瘉,我們給本方服用後,很快痊癒。回眼科複診,眼科醫師納悶,為什麼三個月沒好,又突然痊癒。這位小朋友更感好奇說:「中醫竟然也可以治眼睛的疾病!」我告知早在《內經》時代就已對眼睛有了相當認知。《靈樞經‧大惑論》就提到:「五藏六府之精皆上注於目」而且到了唐朝有位孫思邈先生就已經寫了一本眼科專書叫做《銀海精微》。這表示我們中醫宣傳或推廣不力。但治療目赤的前提是要有腸胃系統造成的症狀才可以。陽明經痛就有「目痛」症狀,而目痛就曾伴有目赤。

4.口腔糜爛、吞嚥困難、頭痛

因為睡眠障礙,排便困難,造成穢氣上逆而口腔潰破。西醫通常會給維他命B和C服用,但沒效果。用本方合甘露飲加連翹、遠志、竹茹,搭配外用藥如冰硼散,效果很好。

5.酒糟鼻

一位國中楊老師,酒糟鼻,鼻端皮下血管膨脹,所以鼻子顯得紅紅的。我以「陽明經上升頭面」,尤以大腸經走到鼻子的迎香穴,經絡辨證方法,用本方冶療,很快就痊癒。多年來,累積治癒這種病案數字可觀。

6.失眠

陽明經病「身熱煩渴,目痛鼻乾不得眠,不惡寒反惡熱者,陽明經病也。」又《黃帝內經》有「胃不和則臥不安」。通常胃是處於亢奮狀態,用本方加安神藥,也有相當療效。

7.呼吸、神經系統疾病

本方徂成,其實就是消炎抗生素。有因腹痛、嘔吐吞酸進而頭痛,是因陽明經上升頭面,用本方可緩解陽明經病。另有神經炎、腦炎、腦膜炎、精神病等症狀,也可使用。但因本方黃芩、黃連味苦,很多小孩或大人不願接受,如果改善劑型,如用膠囊再濃縮倍數,減少吞服苦感,相信更能讓大眾接受,這種構想有賴學者專家研發。

 

站長的其他建置

誰在線上

目前有 99 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

訪客數量

文章瀏覽點擊數
264417

Copyright c 2025 資訊補給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