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foto1 foto2 foto3 foto4 foto5

現在位置

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我們已經取得了疾病詳細的外在表現和癥象,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外在表現和癥象與人體內部的動態平衡情況有機結合起來,以實現對疾病的診斷,這個過程在中醫上稱為「辨證」。

什麼是「證」?「證」不同於「症」,「症」是症狀,而「證」則是各種症狀所反映出來的人體內部動態平衡變化的根源和實質。比如說感冒時會出現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痛咳嗽、脈浮等症狀,而這些症狀綜合在一起就稱為「表證」,「表證」事實上就說明了邪氣侵襲人體肌表。因此,辨證實際上就是辨人體內部動態平衡的破壞環節和程度。通過辨證,我們可以在紛亂複雜的疾病表象背後,找到疾病的真正根源,從而為疾病的治療提供直接的依據。

人體內部的動態平衡往往是由兩個因素構成。一是人體的各種基本物質,如氣、血、元陰、元陽、津液等。這些物質是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的能量和動力來源,物質充足,那麼人體臟腑的功能就旺盛,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二是各臟腑的功能狀態。臟腑自身功能強盛,臟腑之間能相互協調工作,這是人體順利完成各種複雜的生命活動的保障。當人體的基本物質出現虧損或是臟腑功能發生紊亂,就會造成人體內部動態平衡的破壞,從而出現各種疾病。所以對疾病的本質來說,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人體基本物質虧損為主要原因的疾病,中醫稱為「精氣奪則虛」,所以也稱為「虛證」;另一類就是以內外邪氣擾亂臟腑功能為主要原因的疾病,中醫稱為「邪氣盛則實」,所以也稱為「實證」。這兩類疾病形成的原因不同、對人體內部動態平衡的影響不同,所以在疾病的表現上也有著完全不同的特點。弄清楚疾病的虛實,也就在大體上把握住了疾病的本質,下面我們就來詳細探討虛證和實證的特點和表現。

人體的基本物質有元陽、元陰、氣、津液,這些物質如果過度損耗〈如起居勞累、縱欲過度、久病耗損、先天不足、失血等〉,就會導致虛證的產生。由於元陰、元陽、氣、血、津液等物質對人體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根據人體所虧耗的物質不同,也存在著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不同的虛證,其含義是不同的,同時它的外在表現也是不同的。

一、氣虛

氣是人體元陰、元陽相互作用下產生的一種物質運動,它主要有三個作用。第一,推動作用,如推動臟腑運轉,推動物質運輸、排泄,以及推動心臟搏動和血液循環等。第二,防禦作用。氣能周流全身,就像是護衛人體的城牆,能夠時刻抵禦外界邪氣對人體的侵犯。第三,固攝作用。固攝有兩個含義,一是固定,指氣能起到固定臟腑位置的作用;二是攝納,指氣有攝納人體的精微物質的作用,使各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如血、津液等〉能正常在體內循環運輸。氣的過度虧耗所引起的虛證,我們稱為「氣虛」。

既然氣虛是氣的過度虧耗,那麼,氣虛的外在表現就應該以上述三個功能衰退為特徵。(1)氣的推動作用減弱會導致臟腑機能衰退和物質運輸、排泄障礙。如心臟功能減弱則會出現心跳緩慢、搏動無力、心悸心慌、心神不安、脈象細弱;脾功能減弱,則會出現胃納不佳、胃脘飽脹、大便溏瀉、飲食不化、食後思睡;肺臟功能減弱,則會出現呼吸短氣、聲音低微、胸悶不舒、咳吐無力;膀胱功能減弱,則會出現小便無力、淋漓不盡;大腸功能減弱,則會出現排便無力、大便秘結;循環系統功能減弱,則會出現血流緩慢、血液瘀滯;等等。(2)防禦作用減弱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汗孔開合失常,出現短氣自汗、容易感冒等症狀。(3)氣的固定作用減弱,會導致臟腑無法正常固定原來的位置而出現臟腑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等;氣的攝納作用減弱,會引起人體血、津液等物質異常丟失,出現月經過多、出血不止、自汗盜汗等疾病。中醫對這種由於氣虛而引起的出血,稱為「氣不攝血」,氣主要儲藏在脾,所以也稱為「脾不統血」中醫有個治療這種出血的方子,叫「歸脾丸」,其「歸脾」的意思就是使血液重新歸屬脾〈氣〉的統攝,這個方子以補氣藥人參、黃耆、龍眼肉為主,搭配養血收斂藥物,對治療氣虛引起的出血有很好的療效。

氣為什麼會有「攝血」的作用呢?我們知道,血液能正常在血管中運行而不滲出到血管外,和血管壁的通透性有很大關係。血管壁的通透性低,血管的密封性能就好,血液中的細胞就不容易跑到血管外;如果血管壁的通透性高,血管的密封性就差,血液中的各種細胞就可以滲到血管外而引起出血症狀。血管壁的通透性主要取決於血管壁細胞之間結合的緊密程度,細胞之間結合緊密則血管壁的通透性就低,反之通透性就高。血管壁細胞之間的結合力靠什麼來提供?那就是氣。所以氣虛就會使血管壁各細胞之間的結合力下降、管壁通透性增高而引起出出血。這種出血,使用止血藥往往效果不佳,需要通過補氣攝血的方式來治療。這就好比管道破損引起的漏水,只有使管道破損的地方得到修補。才能從根本土解決漏水問題。

我曾治療過一個月經中期出血〈兩次月經中間,會有一次陰道出血〉的患者。患者當時來就診時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胃口不開,神疲乏力,中期出血多呈咖啡色或淡紅色,舌淡苔白,脈象細弱,是很明顯的氣虛證,為什麼前面這麼多中醫都治不好呢?我取過她以前用過的藥方一看,所有的藥方用的藥都是以清熱止血為主,並且患者還告訴我說,她之前看過的中醫生都說她是血熱,還叮囑她平時不要吃任何熱性的食物。我說,從你的症狀、舌苔和脈象來看,我認為絕對不是血熱,而應該是氣虛。我們對一個疾病本質的判斷,不能一見到出血就認為是熱。或是一見到瘀血就認為是寒,而是要根據疾病表現出來的各種症狀,運用中醫「辨證求因」的方法去分析和推斷疾病的本質。就拿這個患者的症狀來說,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胃口不開、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象細弱都是氣虛的表現,如果是血熱的話,那在症狀上就應該表現為面紅、月經量多而顏色鮮紅、舌紅、脈數有力等熱象,沒有這些熱象,怎麼能診斷為血熱呢?於是我參照歸脾丸的思路,給她開了一張益氣攝血的方子:高麗參6g(另煎成濃汁,兌服),黃耆45g,白芍10g,當歸炭10g,炒白?30g,阿膠珠10g(烊),遠志10g,炮薑炭10g,木香10g,海螵蛸10g,升麻炭6g。並告訴她以後不需要忌熱性食物。這個方子共吃了14帖,患者的中期出血就止住了,後來隨訪一直沒有復發。

二、血虛

血是滋潤和營養人體的物質,所以血虛就會導致人體臟腑組織的滋潤和營養性下降,從而出現各種症狀。血虛的主要症狀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叫「一黃五白四不養」,這是什麼意思呢?「一黃」,指面色萎黃,在談望診時我們解釋過,就是淡黃枯搞、無光澤的意思,血虛患者往往會表現出這種萎黃的面色。「五白」,指面色蒼白、嘴唇淡白、指甲淡白、舌體淡白、眼結膜淡白,這五種白色都是血虛導致組織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四不養」,指血不養心、血不養肝、血不養頭目、血不養肢體。血虛不能滋養心臟,就會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狀;血虛不能滋養肝臟,則會出現耳鳴耳聾、月經量少或閉經、兩?疼痛、情志不暢等症狀;血虛不能滋養頭目,則會出現頭暈眼花、視力減退或雀盲、健忘多夢等症狀;血虛不能滋養肢體,則會出現手足麻木、皮膚乾燥起白屑、肢體震顫、關節拘攣不利等症狀。

造成血虛的原因,一是消耗過度,如大出血、久病耗損、思慮過度等;二是生成不足,如長期營養不良或是消化吸收功能差,導致人體沒有足夠的精微物質來生成血液。除這兩個常見原因之外,人體的氣不足也會導致血虛的產生。有句話叫「氣能生血」,也就是說,氣充足是保證血液能正常生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對於血虛患者,中醫常在補血藥中加入補氣藥,以增強補血效果。中醫有個補血的名方,叫「當歸補血湯」,就是在這種思路下制定的。方子僅兩味藥,一是補氣藥黃耆,二是補血活血藥當歸,而且黃耆和當歸的比例是6:1,就是通過大劑量的補氣藥和小劑量的補血藥配合來到達治療血虛的目的。中醫之所以這麼重視氣在血虛病中的作用,那是因為氣是人體各種生命活動的動力所在,所以氣的充足程度,當然直接關係到人體造血功能的強弱。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補氣來生血,確實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治療血虛的新思路,而且這種方法使人體自身的造血能力增強,從而達到補血的效果,所以其療效是長期的。

三、陰虛

陰虛就是指人體元陰虧損而導致的虛證。元陰有兩個作用,一是滋潤人體臟腑器官,二是限制元陽的過度亢奮,所以元陰虧損導致的陰虛證,也就具有兩個特徵,那就是乾燥和元陽偏旺。乾燥是各臟腑組織缺乏陰液滋潤而引起。如肌膚缺乏滋潤,就會出現皮膚乾燥甚至皸裂等症狀,口腔咽喉缺乏滋潤,就會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痛、聲音嘶啞等症狀;眼睛失去滋潤,就會出現眼睛乾澀、視物模糊等症狀;鼻腔失去滋潤,就會出現鼻乾疼痛等症狀;腸道失去滋潤,就會出現大便乾結、數日一解甚至肛裂便血等症狀。元陰虧損,還會造成對元陽的制約作用減弱而出現元陽過度亢奮的各種症狀,如潮熱、盜汗,男子性欲亢進、遺精,脈象細數等症狀。

同時,元陰虧耗對不同的臟腑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常會在上述「乾」和「熱」的特徵上再表現出不同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如影響到心臟,稱為「心陰虛」,會出現心煩失眠、兩顴潮紅、五心〈兩手心、兩足心及心臟〉煩熱等症狀;如果影響到肝臟,稱為「肝陰虛」,會出現頭暈耳鳴、面部烘熱、?肋灼痛、手足蠕動、心煩易怒等症狀;如果影響到胃腑,稱為「胃陰虛」,會出現飢不欲食〈雖然感到饑餓,但卻不想吃東西,是胃陰虛的特徵性表現〉、胃脘嘈雜隱痛,甚至乾嘔呃逆等症狀;影響到肺臟,稱為「肺陰虛」,會出現乾咳無痰或是痰少而黏、痰中帶血、形體消瘦等症狀;影響到腎臟,稱為「腎陰虛」,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眩暈耳鳴,男子陽強易舉,女子經少經閉等。由於腎是元陰儲藏的地方,元陰虧損,最先影響到的就是腎。所以其他臟腑的陰虛,常常都兼有腎陰虛的各種症狀。

中醫治療陰虛有一個十分著名的方子,叫「六味地黃丸」。現在很多人都把六味地黃丸看作是補腎的良藥,只要一說到腎虛,很多人就會想到六味地黃丸,甚至有很多老年人把六味地黃丸作為常吃的滋補藥物,這中間其實存在著很大的誤解。六味地黃丸只是滋補元陰的藥物。只適合於「陰虛」這種虛證,而老年人出現身體虧損往往是多種多樣的原因引起的。前面我們講過,人體有陰、陽、氣、血、津液等多種基本物質,不同的物質虧損會導致不同的「虛」,因而也就需要不同的滋補法。如氣虛就需要用人參等補氣的補品來滋補, 而血虛則又需要選擇阿膠等補血的補品來滋補,還有接下來要講的陽虛,就需要用鹿茸等補陽的補品來滋補,等等。其中只有陰虛才適合於用六味地黃丸作為滋補的藥物,我們需要根據自己表現出來的各種症狀來判斷體內物質虧損的種類,再選擇合適的滋補品,這樣才能真正有益於身體和健康。現在很多人只知道補品是補虛用的,而不知道虛有氣、血、陰、陽的區別。補品也各有自身的藥性,如果用錯了,不但起不到補虛的作用,反而會給人體帶來相反的作用。如陰虛患者去選擇人參做滋補品,那對人體來說無疑是火上澆油,不但不能使陰虛得到改善,反而會加重元陽的亢奮,輕者會流鼻血,重者會導致腦溢血發作而危及生命。

關於亂用補品,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鐵皮石斛成為腫瘤患者的良藥,很多人把它當作腫瘤放、化療之後的滋補品。事實上,鐵皮石斛只是一味滋補陰液的藥物,如果患者在放、化療之後表現為陰虛〈如口舌咽喉乾燥、大便秘結、骨蒸潮熱、五心煩熱、心煩失眠、饑不欲食、兩顴潮紅、盜汗、舌紅少津、脈象細數等〉的,那鐵皮石斛無疑是一味良藥,但如果患者在放、化療之後表現為陽虛〈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大便溏瀉、舌淡苔白、脈遲無力〉或氣虛〈神疲乏力、胃納不開、飲食不化、不饑不食、四肢無力、短氣自汗、舌淡苔薄、脈弱〉的也用鐵皮石斛來滋補,這不但不會給身體帶來好處,反而會更加損傷人體陽氣,使疾病加重。就好比一個燃燒著的爐子,如果火勢衰弱了不去補充柴火,反而去澆上一桶水,當然只會把柴火給澆滅了,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忽視亂用補品可能帶來的危害。

四、陽虛

陽虛是人體元陽虧耗而出現的一種虛證。元陽對人體有什麼作用?我們來看一下自然界中的太陽就可以理解元陽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元陽充足,則人就充滿活力,元陽虧損,人體各種生命活動也會衰退直至死亡。所以明朝醫家張景嶽認為「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元陽和人體其他物質還有一個區別,它有一個週期性的變化過程。人體的陽氣和太陽一樣,在人體中有每日和每年的變化更替,白天陽氣外出,實現人體的各種活動,夜晚陽氣歸藏,使人逐漸休息而進入睡眠狀態。此外,陽氣還隨著四季的更替,在體內存在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週期性變化。春天陽氣外出到肌表,血管擴張,人體新陳代謝也隨之增強,並在夏天達到最旺盛的狀態;秋天陽氣收斂到腎臟,血管收縮,人體新陳代謝也隨之減弱,並在冬天虛達到最虛弱的狀態。陽氣的這種週期性變化,保證了人體能隨時和外界環境相適應,並能在各種氣候下維持人體內環境和體溫的穩定。

元陽虧損會導致哪些症狀呢?設想一下冬季時我們有什麼感覺?對,是陰冷,還有樹木凋謝、一片蕭瑟,所以元陽虧損,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人體熱量不足---畏寒怕冷。此外,由於元陽是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能量的根源所在,所以元陽虧損還有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人體新陳代謝的衰退和減弱,出現如心跳變慢、血壓降低、基礎體溫低、少汗或無汗、消化功能減退、反胃呃逆等症狀。元陽的虧損,一則先天稟賦不足,二則後天損耗過度,如房勞、起居、勞累、過食冷物以及藥物損傷。尤其是藥物損傷,更為多見,現在很多的醫生一看到腫瘤、肝炎、腎炎等病名,不管患者表現出來的症狀是什麼,一概給予清熱解毒的寒冷藥物,並且一用就是經年累月,導致人體陽氣在寒涼藥物作用下日益受損,直至衰竭。很多患者在這種治療之下,身體日益衰弱,直至生命垂危,不知這到底是真的病重還是由於錯誤治療而導致疾病日益嚴重?

我曾治療過一個呃逆患者,患者因為胃癌而做了胃切除手術,術後又進行了化療,為了盡可能減少癌症的復發,患者術後一直在一位老中醫那裏吃中藥調理。中藥吃了幾個月後出現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呃逆不止,往往一連十多分鐘不能停止,中藥越吃呃逆越厲害,後來患者只好將中藥給停了,但呃逆卻無法好轉,試過針灸和其他各種土方都沒有明顯效果,後來經人介紹來我這裏就診。患者精神不振、語音低微、畏寒怕冷,從衣著上看就和別人差一個季節,在就診的過程中不斷呃逆,舌淡白、苔薄,脈象沉細而微弱,很明顯是一個元陽虧損而引起的呃逆,可再取過原先服用的方子一看,卻仍然是大量的清熱解毒藥〈如香茶菜、蛇舌草、藤梨根、山海螺、黃連之類〉,如此用藥,呃逆如何能好?於是我根據患者表現出來的陽虛的本質,給開了一張溫陽止呃的方子:黃耆30克,黨參30克,附子12克,乾薑9克,代赭石15克,丁香10克,旋覆花15克〈紗布包煎〉,柿蒂10克,大棗30克,炙甘草9克。上藥濃煎45分鐘,約煎成大半碗,每次服一口,過5分鐘,再喝一口,如此將藥喝完。上方共用5劑,患者來述呃逆基本沒有了。後來因為大多數醫生告訴她腫瘤不能吃熱藥,患者轉去服用原先的寒涼藥物,導致呃逆復發。我又用補陽的方法治療,並且告訴她以後再不要去吃那些涼藥了。我說,那些藥既然會使你呃逆發作,就證明根本不適合你的體質,你位什麼還要去吃呢?患者說,那些藥是治腫瘤的,我想吃一點對腫瘤有好處。我說,即使那些藥真的對腫瘤有用,可是它會損害你的身體,就好比一個駝子去治病,醫生一腳把它的駝背給踩直了,可是駝子的命也沒有了。你說是駝背重要還是生命更重要?中醫有句古話叫「留人治病」,就是說,生命是治療疾病的前提條件,如果生命都不存在了,那病治好了還有什麼意義?

上面講述了人體物質虧耗而引起的虛證,下面我們接著來探討疾病中的實證。實和虛正好相反,虛證是人體物質虧耗引起的,實證則是各種內外界因素導致的臟腑功能紊亂,由於不存在物質虧損,所以稱為實證。前面講的六淫、疫癘、七情等原因引起的疾病,都可以歸納在實證的範圍之內,在這哩,我主要要介紹的是各臟腑由於自身功能失調而導致的實證。

一、心與小腸的實證

心火亢盛。心火亢盛屬於內火的一種,其症狀特點是心臟功能紊亂和火熱內盛。心在中醫上主要功能是主神志和血脈,所以心火亢盛的主要表現有心胸煩熱、煩躁不安、夜寐不安、面紅目赤、口渴喜冷飲、口舌生瘡、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肌膚瘡瘍、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脈數而有力,嚴重者會出現狂躁譫語、打人毀物、吐血衄血等症狀。在談臟腑時我們講過,心和小腸之間有經絡聯繫,心火亢盛也會引起小腸功能的異常。小腸的功能是什麼?是分清泌濁,而這個分清泌濁的功能和人的小便有密切關係,所以心火亢盛,常會影響到小腸的功能狀態,導致小便赤澀灼痛,這種情況在中醫上也稱為「心熱下移小腸」。

心脈痹阻。心脈痹阻是指各種原因引起心臟脈絡阻塞不通,導致心臟缺血缺氧。以心區疼痛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病症。引起心脈痹阻的原因常見的有瘀血、痰濁、氣滯和寒邪,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心脈痹阻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疼痛特徵,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疼痛特徵以及其他相關症狀來分析和判斷心脈痹阻的根源,找出真正的病因。如瘀血引起的心脈痹阻往往表現為心區針刺樣疼痛,並伴有口唇、舌色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象澀等症狀;痰濁引起的心脈痹阻往往表現為心區悶痛,並伴有體胖痰多、胸悶不舒、頭身沉重、舌苔白膩、脈象沉滑等症狀;氣滯引起的心脈痹阻往往表現為心區脹痛或是攻竄作痛,生氣或情緒郁悶時加重,心情舒暢時減輕,脈象弦而有力等症狀;寒邪引起的心脈痹阻往往表現為劇痛,常常胸痛徹背、背痛徹胸,難以忍受,並且發病突然,遇熱疼痛可減輕,可伴有四肢不溫、畏寒肢冷、脈象沉緊等症狀。

心脈痹阻的證候類似於西醫上的冠心病、心絞痛以及心肌梗死。血管阻塞不通只是一種表象,它可以由瘀血、痰濁、氣滯和寒邪四種原因導致,如果我們能根據疾病表現出來的跡象很好地判斷它的本質,並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就能從根本上解決血管阻塞的問題。由此看來,在很多的地方,傳統的思維方式可能更適合生命科學的「動」和「變」的特徵,也更容易從整體上去把握疾病的本質。

痰迷心竅。心在中醫上是人體神志的主宰,痰迷心竅指的就是體內痰濁積聚影響心對神志的主宰作用而出現的精神抑鬱、神志癡呆、表情淡漠、喃哺自語、不辨親疏等症狀的一種疾病,也稱為「癲證」。

痰火擾心。痰火是指痰濁和內火夾雜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致病因素。內火的特性就是熱和亢奮,所以痰火擾心和痰迷心竅相比,它造成的神志異常往往具有狂躁和發熱的特性,如高熱伴有神志不清或是面紅目赤、狂躁不安、夜不能寐、呼吸氣粗、胡言亂語等。痰火的產生,往往有內外之別:內者,多因精神刺激過度導致火熱內生〈在講情志致病時提到,五志過極皆能化火〉,火熱煎熬人體津液而成為痰火;外者,多因感受火熱邪氣,火熱邪氣侵入人體,引動體內積聚的痰濁〈如素體肥胖、脾弱多濕的人群〉而形成痰火。

二、肝與膽的實證

肝氣鬱結。肝氣鬱結我們曾多次提到,就是肝的疏泄作用出現障礙的一種病症,多由情志不暢所引起。肝氣鬱結的主要表現是情緒抑鬱,胸胁部或是少腹〈腹的兩側稱少腹〉部脹悶竄痛,多太息,婦女可見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治療婦女乳房脹痛,逍遙丸具有很好的效果,現在幾乎變成婦女乳房小葉增生的專用藥了,其實逍遙丸的真正作用是治療肝氣鬱結。因為女性容易受情緒影響,或是多愁善感,或是鬱悶不舒,從而導致肝氣不能正常疏泄,產生乳房小葉增生等疾病,逍遙丸能疏通肝氣,因此能治療乳房小葉增生而引起的脹痛。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逍遙丸並不是專治婦女乳房脹痛的藥物,而是治療肝氣鬱結的藥物。也就是說,只要符合肝氣鬱結的症狀〈如上面提到的情緒抑鬱,胸脇部或是腹部脹悶竄痛,多太息,等等〉,就可以用逍遙丸來治療,而不是說逍遙丸只能用於治療婦女的乳房小葉增生。平時遇到肝氣鬱結的男性病人,我讓他們去吃道遙丸,他們往往會很奇怪,逍遙丸不是女人吃的嗎?所以我在這裏解釋一下,讓更多的人明白逍遙丸的實際功效和用途,從而糾正大家以往對逍遙丸的片面認識。

肝火上炎。所謂肝火,就是在肝的疏泄功能失調的基礎上又出現內火的症狀。所以肝火的主要表現就是在肝氣鬱結的基礎上出現如面紅目赤、口苦口乾、急躁易怒、頭脹耳鳴、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內熱的症狀。我們平時常把發怒稱為「大動肝火」,由此可見,肝火的嚴生和情緒有很大的關係。

肝膽濕熱。濕邪與熱邪混雜在一起,我們稱為「濕熱」。肝膽濕熱,就是指濕熱邪氣影響到肝膽的正常功能而出現的一系列病症。肝膽濕熱最主要的症狀有兩個。第一是面目、肌膚以及小便顏色發黃,這是因為濕熱邪氣影響到膽汁的正常排泄和輸佈所造成的。濕熱為什麼會影響膽汁的排泄和輸佈呢?我們給水加熱,水會沸騰,同理,熱邪影響到膽,也會使膽汁沸溢到管道之外,從而引起面目、肌膚以及小便顏色發黃等症狀。第二是右脇肋部脹痛、噁心、納呆。〈不想吃東西或見了食物沒胃口,中醫稱為納呆〉。右脇肋部是肝膽所處的位置,濕熱邪氣侵犯肝膽,肝氣不能正常疏泄,所以出現右脇肋的脹痛。在前面我們曾講過,肝膽屬木,而脾胃屬土,木能克土,所以肝的疏泄功能失調往往會影響脾的運化以及胃的通降。脾的運化障礙,就會出現納呆,胃的通降障礙,就會出現噁心、泛噁。

寒滯肝脈。寒滯肝脈的主要表現是少腹牽引睾丸墜脹冷痛,甚至陰囊收縮引痛,往往遇冷加重,遇熱減輕,脈象多為沉弦。寒的特性就是收縮,所以寒邪引起的疾病多以各種收縮牽引的症狀為特色,而少腹、睾丸、陰囊等部位正是肝臟經絡分佈的區域,所以當寒邪侵犯肝臟時,會出現這些部位的收縮牽引以及冷痛不適的症狀。

三、脾與胃的實證

濕困脾胃。久居潮濕之地或是平素飲水過多導致水濕在體內過度積聚,影響脾胃功能而產生食少便溏、脘腹痞悶脹痛、噁心不欲食、舌苔白膩等症狀的,我們就稱為「濕困脾胃」。

講到脾胃病,現代西醫學把胃幽門螺旋桿菌看成是引起胃炎的一個重要因素,並由此採用殺菌治療的方法,對此,我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我們能在胃炎患者身上找到大量幽門螺旋桿菌,但這是否意味著幽門螺旋桿菌就是引起胃炎的主要因素呢?通過殺菌的方法是否能徹底殺滅胃部的幽門螺旋桿菌呢?我們曾經過,在發臭的池水中可以檢測到大量的腐敗菌、可是引起池水發臭的根本原因是這個腐敗菌嗎?通過殺滅腐敗菌的方法能使水質得到根本的改善嗎?不能!所以我們應該從更高的高度來探討疾病發生的真正根源。我們都知道,池水中腐敗菌大量繁殖的根源是水的流動性被破壞後形成了適合腐敗菌生長繁殖的環境。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麼認為,胃局部的動態環境遭到破壞才是幽門螺旋桿菌在胃中大量繁殖的根源!而只有恢復胃部正常的動態環境,才能從源頭上杜絕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和繁殖!

胃的動態環境有哪些方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胃的蠕動情況。胃的正常蠕動是保證食物能充分磨碎並及時輸送到小腸的基本條件。如果胃蠕動能力不足〈如氣虛或陽虛就會造成這個結果〉,則食物就不能及時從胃部排空,飲食在胃部停留時間過長,就會腐爛發酵,為幽門螺旋桿菌提供適宜的繁殖環境。二是胃部血液循環情況。血液在提供給胃各種營養物質的同時,也會帶走胃工作時產生的各種代謝廢物,因此,胃部的血液循環就好比是流動的活水,使胃能保持一個相對穩定和潔淨的壞境。如果胃部血液循環障礙〈如瘀血、氣滯就會造成這種結果〉,胃在完成自身功能時產生的代謝廢物就無法及時運走,從而使胃部形成適合幽門螺旋桿菌生長的環境。三是胃部的雜質積聚情況。最如上面講到的水濕如果過多地在胃部積聚,就會在胃部形成一個過於潮濕的環境,而這正是適合幽門螺旋桿菌等微生物生長的有利條件。我們只有解決了上述三個引起胃部動態環境破壞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胃幽門螺旋桿菌,從而治癒胃炎。

食滯胃脘。暴飲暴食、飲食不節,超過了脾胃的消化能力,就會導致飲食在胃脘停滯積聚,產生各種不適。食滯胃脘的主要表現為胃脘脹悶甚至疼痛不適、厭食,時常噯酸腐氣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胃脘脹悶疼痛可以減輕,大便酸腐臭穢,瀉後或放屁後胃脘脹悶疼痛也可以減輕,舌苔厚膩。對飲食積滯引起的疾病,中醫根據積滯的不同部位而有吐、消、下三種方法。吐法,就是通過嘔吐使積滯在體內的飲食排出體外的方法,這種方法適合於飲食積滯在胃的上脘或胸膈以上部位;消法就是運用消食化積的藥物使停滯在體內的飲食得以消化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飲食停滯在胃的中脘部位;下法,就是通過通大便使停滯在體內的飲食從腸道排出體外的方法,這種方法適合於飲食停滯在胃的下脘或腸道等部位。那怎麼樣來判斷飲食停滯的部位呢?我們可以從症狀上來進行推斷和分析。飲食停滯在胃的脘或胸膈以上的,常表現為胸膈脹悶、噁心欲吐、時時嗝酸腐氣等症狀;飲食停滯在胃的中脘部的,常表現為胃脘脹悶、不思飲食或厭食、胃中疼痛等症狀;飲食停滯在下脘部或是腸道的,常表現為胃脘飽脹、大便溏瀉、大便中夾雜酸腐臭穢物質、瀉後胃脘疼痛可以減輕等症狀。在吐、消、下三法中,消法是運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我們可以根據積滯的食物類型來選擇合適的藥物。如山楂擅長消肉食引起的積滯,神曲擅長消酒水引起的積滯,穀芽、麥芽擅長消穀麵引起的積滯,肉桂、麝香擅長消瓜果冷飲引起的積滯,等等。

寒邪犯胃。過食生冷或貪涼取冷、露腹夜臥都會導致寒邪犯胃。寒的特性是收引,所以胃受到寒邪的影響後,常會引起胃部肌肉收縮痙攣,從而出現胃部冷痛,疼痛劇烈時可使人身體蜷縮。

胃火亢盛。胃火和心火、肝火道理一樣,也是內火的一種,以胃的功能過度亢進和內熱為主要特徵,其表現有:胃脘灼痛、多食易饑、口渴喜冷飲、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口臭、夜間磨牙不止、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象多數而有力。

瘀阻胃絡。瘀血阻滯在胃脘就會影響胃的新陳代謝和正常運轉,引起胃痛的發生。在講瘀血時我們提到,瘀血引起疾病的特徵性症狀是固定不移的針刺樣疼痛,所以瘀阻胃絡的主要表現也就是胃脘部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

胃部疾病大多都有胃痛的表現,如胃寒出現冷痛,胃熱出現灼痛,氣滯引起脹痛,瘀血引起刺痛,胃虛引起隱痛,等等。而這些不同性質和特點的胃痛,其實是我們了解疾病本質的最好依據。

 

四、肺與大腸的實證

寒痰阻肺。我們在講痰飲的時候,提到痰有寒、熱之分。寒痰的主要特徵是痰色白而清稀或呈泡沫狀,這種痰主要是肺泡、氣管、支氣管的黏膜細胞分泌的黏液過多而形成。寒痰阻肺除了上述痰的特徵外,還可以見到咳嗽畏寒、胃納不佳、面目虛浮、舌淡苔白膩、脈象滑等症狀。這種痰並不是細菌感染而引起的,所以使用抗生素治療往往效果不佳,需要使用溫化寒痰的藥物〈如乾薑、細辛、薑半夏等〉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熱痰壅肺。熱痰的特徵是痰色黃稠,有時可呈黃綠色。熱痰壅塞在肺部,除了上述熱痰症狀,還可見咳嗽發熱、呼吸氣粗、大便乾結、小便黃赤、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等症狀。如果邪熱亢盛,還會引起肺部組織腐爛化膿,產生肺膿瘍,這時候往往表現為高熱咳嗽、咯腥臭濁痰甚至咯吐膿血。對於熱痰的治療才可以使用上面提到的清熱化痰藥物,如果形成了肺膿瘍,除了使用清熱化痰藥外,還需要使用清熱解毒排膿的藥物,如米仁、冬瓜仁、魚腥草、桔梗等,促進肺部膿液排出,恢復肺的正常功能。

大腸濕熱。大腸濕熱,多由飲食不潔、嗜酒等因素造成,濕熱的特性就是既有濕邪的黏膩重濁,又具有熱邪的灼熱、亢進,所以濕熱侵犯大腸常常可見到腹痛腹瀉,裏急後重,時時欲大便,大便黏滯不爽、臭穢異常,肛門灼熱甚至有火辣感,舌紅苔黃膩,脈象滑數等症狀。西醫上的急性胃腸炎大多屬於這種類型。我們平時吃了不乾淨或是變質的東西後出現腹痛腹瀉,只要吃上幾片黃連素,往往就能好轉,為什麼黃連素能有這樣的效果?飲食不潔引起的腹痛腹瀉是由於不潔食物在體內腐爛發酵,形成一種濕熱邪氣,擾亂大腸功能。而黃連素是中藥黃連中的主要成分,黃連的主要作用就是清熱燥濕解毒,是治療各種濕熱病症的妙藥,所以黃連素對這種病症有著較好的療效。中醫治療大腸濕熱有個名方叫「香連丸」就是黃連和木香兩味藥配伍而成,黃連清熱燥濕,可以去大腸濕熱,木香理氣止痛,可以恢復大腸功能,兩藥並用,既可去濕熱之本,又可解腹痛之標,所以可以迅速改善大腸濕熱引起的腹痛腹瀉、肛門灼熱、裏急後重、大便不爽等症狀。

五、腎與膀胱的實證

腎是人體儲存元陰、元陽的地方,一般只有虛證而沒有實證,所以這裏主要講膀胱的實證---膀胱濕熱。濕熱我們已經多次提到了,如肝膽濕熱、大腸濕熱等,凡是濕熱,都具有黏膩、灼熱等相同的特性,只是由於侵犯的臟腑不同,會在病灶部位和外在表現上稍微有些差異。膀胱是人體儲藏、排泄小便的主要器官,所以濕熱侵犯膀胱,常常表現為小便的異常,如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小便黃赤短少或淋漓不暢,小便時牽引腰背、小腹或睾丸疼痛甚至尿血,舌紅苔黃膩,脈象滑數等。急性尿路感染大多屬於膀胱濕熱的類型。

回顧一下前面講的肝膽濕熱和大腸濕熱,我們可以發現,凡是中醫上的濕熱疾病,都和西醫的微生物感染有一定聯繫。。如肝膽濕熱,西醫上叫病毒性肝炎;大腸濕熱,西醫叫細菌性腸炎;膀胱濕熱,西醫叫尿路感染。從疾病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中、西醫對這類疾病認識有很大的差異,西醫對這類疾病的認識是以疾病的表面現象為重點,在病灶周圍可以發現大量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所以西醫理所當然地認為微生物感染是這類疾病的根源,這個概念現在已經是深入人心了。但如果再深入一層去想想,微生物為什麼會感染人體?為什麼同樣的條件下有些人感染而大多數人不感染呢?在潮濕炎熱的夏天,食物往往容易變質,而在寒冷乾燥的秋冬,食物相對就可以放置較長的時間而不變質。對變質的食物進行化驗,同樣可以發現大量的細菌,因此,對於食物的變質,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判斷它的根源無非就是一個外界的環境,是外界潮濕炎熱的環境給微生物提供了一個適宜的生長繁殖環境。明白了這個道理,再來看感染性疾病。我們完全可以這麼認為,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無非也是一個環境問題,這個環境既可以是外界環境〈由氣溫、濕度、地理位置、風力、氣壓等綜合而成〉,也可以是人體內部的環境。外界環境的異常〈如冬季溫熱如春、春季不溫反寒、夏季過於潮濕悶熱等〉會導致某些特殊的微生物在特定的區域內出現大量繁殖,造成流行性疾病;人體內環境的異常〈如水濕在體內過多積聚,瘀血導致血液循環不暢,等等〉則可以在體內形成適合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內環境,從而導致微生物感染個體而發病。對於這類疾病,中醫認為是濕熱引起的,濕熱就是一個環境概念,它指出了引起這類疾病的一個環境根源,外界或體內的濕熱才是造成這類感染性疾病的真正根源!

說到這裏,我想起了2003年在我國出現的非典型性肺炎,對此,有一些個人的觀點想在這裏提一下。引起非典型性肺炎的微生物,現在認為是冠狀病毒的一種變異體,這種病毒是去年才出現的嗎?顯然不是。它本來就存在於空氣之中,只不過正常情況下數量極少,所以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但如果時間、空間、氣候形成了一個適宜它生長繁殖的環境,它就會大量繁殖,侵犯人體,從而造成疾病的大規模流行。因此,我認為對於一種流行性疾病,應該更重視局部的環境因素。打個比方,一盤發黴的食物,拿到沙漠中去,黴菌會在沙漠中擴散傳播嗎?當然不會。這一點在杭州的「非典」病例上也可以得到證實,杭州所發現的「非典」病例都是輸入性病例,也就是說是在「非典」高發區受到感染,回杭州之後再發病的,但他們在杭州的家人雖然和病員有過親密的接觸,但卻無一人發病。這也不難看出環境因素是傳染病爆發和流行的重要條件,如果環境不適合這類細菌或病毒生長,它就無法造成大規模的感染。由此不難推斷,「非典」在秋冬再次爆發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可以用歷史來做一個證明,在古代根本沒有現今嚴格的消毒、預防措施,也不了解疾病的發生和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有關,但我們好像沒有發現哪個朝代出現過今年發、明年又發這樣反復發作的瘟疫,而且運用中藥也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為什麼會這樣?我想這個道理很簡單,上面我們已經講過,任何一種流行性疾病〈傳染病〉的發生都是某些平時數量較少而毒性較強的微生物在某一個特定的環境下〈如氣候反常、洪澇災害、地震等〉大量繁殖的結果,這種特定的環境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而要在時間、空間和氣候上出現兩次完全一樣的環境因素的可能性是極小的,所以,我們完全不需要擔心「非典」會再次大規模爆發。

古代並不知道傳染病是微生物引起,但中藥確確實實能治療傳染病,這個道理是什麼?那就是因為中醫是從內,外環境的角度出發來探討這類疾病的根源,中醫認為傳染病的產生是「感天地之癘氣」的結果。癘氣是什麼意思?「癘」是乖戾的意思,「氣」是氣候、節氣的氣,我們前面講過,這個氣就是指一種溫度、濕度、氣壓、風力等的綜合資訊。結合起來,癘氣就是指一種不正常的自然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所說的「癘氣」的概念才真正指出了傳染病的根源!既然找到了疾病的根源,那麼治療就有依據了,我們可以根據傳染病表現出來的不同症狀特徵,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手段來判斷和分析這種癘氣到底是由什麼環境因素造成的。是寒,是濕,是熱,還是濕熱相合,或是寒濕相合?然後採用散寒、化濕、清熱等手段來改變環境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從而達到治癒傳染病的目的,這就是中醫能治療傳染病的道理所在。我們不需要去研究微生物的種類和特性,只要知道引起它過量繁殖環境因素是什麼,通過改變這個環境因素,就從根源上遏制了它的繁殖和擴散,從而治癒它所引起的疾病。

目前,國家在「非典」的病原體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是否也可以從環境和微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角度來進行一些研究呢?我認為病原體的研究往往有滯後性,對突如其來或是以往沒有發現過的傳染病常常束手無策,而環境與微生物之間關係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遠見性,不管微生物的種類如何,只要了解造成疾病的環境特性,我們就可以對疾病採取有效的治療和控制手段。

站長的其他建置

誰在線上

目前有 47 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

訪客數量

文章瀏覽點擊數
264094

Copyright c 2025 資訊補給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