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植物是最好的養生醫藥。國醫張步桃多年來鑽研典籍與臨床實證,編纂成《張步桃談植物養生》一書。為了讓一般民眾正確的認識中藥並進而善用老祖宗的智慧,以復興中醫為己任的張醫師,精挑細選出60餘科、180餘種台灣常見、常用的養生藥用植物,一一詳加解析。本刊特別摘錄部分內容,以「張步桃談植物養生」之專欄於今後陸續刊出,提供讀者更多的養生醫藥智慧。
功效:作用於免疫系統。
禁忌:外感者忌之。
豆科植物,在早期也稱做蝶形科植物,因為花似蝴蝶。黃耆的耆字,就是老的意思,在周朝有所謂的五術:命、相、卜、山、醫,占卜就需要用到黃耆。汪昂先生編寫的《本草備要》裡,總共收集了四百多種藥,他把黃耆做為第一味藥材,第二味是甘草,這兩味藥材都屬豆科植物。
這些年來因為大陸開發大西北,導致甘肅、寧夏、青海等西北地區栽種的黃耆、甘草有供不應求的趨勢。甘草和黃耆的根部可以深入地底下至少好幾公尺深,耐得住沙塵暴,所以西北地區幾乎把黃耆和甘草做為防制沙塵暴的防風林,如果過度開發,沙塵暴恐將有無法抑止之勢。
黃耆的生命力非常強韌,確實有增強免疫的功能,但是在中國醫學史上,內科學的第一本專書《傷寒論》就明確的告訴所有醫療工作人員,在有外感時不能用黃耆。 外感,就是風暑濕燥寒火的感染,一般通稱的感冒範圍比較狹隘,外感則是比較周延,當你有外感包括急性、熱性的傳染病,絕對不可以用黃耆,所以《傷寒論》裡 找不到任何一個處方有黃耆。
但是在另外一本《雜病金匱要略》裡,使用黃耆的機率就特別多,包括風濕病有黃耆防己湯,用在血液循環障礙有黃耆五物湯等等,用在雜病它能溫分肉、實腠理,也就是強化肌肉組織的紋理,包括毛細孔的收縮。
在雜病,尤其是皮膚科的症狀,黃耆有內托癰疽之功,被譽為瘡瘍聖藥,不過這是針對體質虛弱,抵抗力、免疫力較差的人。就痘疹來講,基本上一定要讓它發散出來,因為它是屬於濾過性病毒,如果痘疹、痲疹無法灌漿,就表示無法發散出來,我們反而必須用香菜這類繖形科的植物或竹筍尖來幫助透發,這就是有皮膚病的人 不能吃竹筍的道理,因為竹筍尖能發痘疹。
但是如果出現灰陷或白陷,就表示氣不足,這時就要藉助黃耆來補氣。孫思邈先生的《千金要方》裡有千金內托散、十補內托散,就有用到黃耆這一味藥。如果出現 黑陷表示胎毒很深,必須用入腎的藥處理,我們在介紹小兒科皮膚症狀時提過,如果是水泡,一定要用入肝的藥,譬如茵陳五苓散,既然是水泡,就一定要用有利水 作用的方劑或藥物。
皮膚像天上雲彩一樣一片一片的叫做斑,就要用入心的藥,而一點一點的叫做疹,屬脾,要用健脾補氣的藥,有濃泡就是與肺有關,須用到連翹、桔梗之類能夠排膿的藥,而灰陷或白陷就是濃泡無法潰散,一定要用黃耆將它襯托出來。一旦病勢到了腎,所謂歸腎變黑,現在很多腎病症候群像腎衰竭、尿毒症的病人,臉色一定都是灰黑暗色而沒有光澤,因為腎病症候群已經影響到骨髓造血的機能, 而出現嚴重的貧血現象。此時除了要處理腎病變,還要兼顧貧血的問題,所以我們的處方裡都會加入補血的藥,如阿膠、雞血藤等。至於歸腎變黑的治療,一般會用 像十棗湯中的大戟、甘遂、芫花等強力的利水藥,才能把沉澱在腎臟的廢物順利的代謝出來。
其實民間還有很多人自作主張,本來只有黃耆、紅棗,又加了枸杞、當歸,在所有的外感處方裡,我的印象裡似乎沒有用到當歸這一味藥的。像《醫方集解》中補養 之劑的首方六味地黃丸有特別提到,用六味地黃丸治療感冒非常不妥,因為裡面的熟地黃會讓人感到十分黏膩,使用後腸胃功能會有悶悶脹脹的不舒服感,反而阻礙 了身體對抗病毒的能力。
黃耆加人參、麥冬、五味子,也是非常好的增進免疫力處方,另外,黃耆、白朮再加防風就成了玉屏風散,屏風就是擺在客廳,可以避免外人一進大門便一覽無遺,一方面有裝飾美觀的效果,一方面有擋風的用處。對人體而言,玉屏風散就像屏風一樣,可以增加抵抗力與防衛功能,具有預防疾病的效果,尤其像頭汗、容易冒汗 或怕冷、惡寒的現象,藥材方劑裡都會用到黃耆。
早期黃耆的價位非常高,與當歸幾乎同樣貴重,正好當歸加黃耆就是一個方,叫做補血湯,用五份黃耆配上一份當歸組合出來的方劑就具有補血的作用。黃耆在臨床上的用途很廣,在中藥材裡是使用頻率非常高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