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經絡不通,可以是“點”(穴位)的問題,也可以是“線”(經絡)的問題,還可以是“片”(瘀血)的問題。針對這些不同的情況,應該掌握不同的經絡疏通方法,並且在實踐中結合應用,這樣才能發揮按摩功效。
武俠電影裡,點穴功夫比比皆是,除了用手指、石子等暗器點穴外,還有凌空點穴、運氣點穴等,這些招數都可謂神乎其神,令人驚嘆。比如《武林外傳》里白展堂的“葵花點穴手”,凡是被點中的人,頃刻間就不能動彈,定在那裡。生活中雖然沒有那麼神乎其技的點穴功夫,但養生愛好者在疏通經絡時,無不希望“指哪點哪”、“穩準狠”地通過按摩身體穴位來提高健康水平。然而,通常經絡不通,可能是穴位“點”的問題,也可能是經絡“線”的問題,亦可能是瘀血“片”的問題。因此,面對密密麻麻的穴位圖和毫無形跡可循的混沌肉體,我們不僅要學習“葵花點穴手”,以點帶面進行按摩,同時還要熟悉經絡以面帶點地按摩,這樣兩相結合,才能更有效地調理身體。
要學“葵花點穴手”,首先穴位要找准確。除了以痛、麻為穴這個簡單的法則之外,如何快速準確地找到穴位呢?首先是從按壓穴位時的感覺判斷,如果按壓到正確穴位,往往會有特別酸痛癢的感覺,或者摸到該部位皮膚下有硬結,這是比較可靠的穴位信號;另外,也可利用身體標誌來找穴位,如眉毛、乳頭、腳踝、肚臍等都是用來判別穴位的常見標誌。如印堂穴在兩眉毛正中間,膻中穴則在兩乳房中間的凹陷處。最後一個問題是需要正確理解中醫的“寸”。按摩常提到“同身寸法”,說某穴位在某處幾寸幾分,這裡的“寸”和傳統長度單位“寸”不是一個概念。這個寸是以自己的手指為參照物來確定的:拇指指間關節的寬度為1寸(1指寬);食指、中指、無名指相併攏,其橫寬麵為2寸(3指寬);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相併攏,其橫寬麵為3寸(4指寬)。把握以上幾點就能幫助您順利地找到穴位。
如果按揉穴位沒有以上感覺,可能是取穴錯誤,但還有這樣幾種可能。
①按摩的力度沒有透到皮下。初學者按穴位的時候,往往不知道如何用力。穴位是埋藏在皮膚底下的,點按的力量要由表及里,力量由輕到重,慢慢施力,如果只是在皮表“撓癢痒”,那當然沒有感覺。比如足三里這個大穴,其附近皮膚較厚、肌肉較多,一般手指按摩都不一定接觸得到,這時就要用指節來點揉,也就是屈曲手指的關節,用關節骨頂著穴位向裡按摩才有效。如果只用拇指肚輕輕揉,像撫摸一樣,根本就沒把電路接通,經絡自然也不會傳導療效。
②經絡氣血不足。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如果氣血不足,經絡會變硬,敏感性就會變差,不容易有感覺;尤其上了年紀或體虛無力的人,氣血不足,找起穴位來的確不易。
③穴位的個體差異。穴位的敏感度是有差異的,一般像腿部的足三里穴、承山穴,臀部的環跳穴,肩部的肩井穴都是很敏感的,只要找對穴位,一般都有感覺。剛入門的讀者可以先從尋找這些穴位開始練習。而敏感相對較差的穴位,比如,肝經最重要的大穴—太衝穴,位置很好找,但很多人卻按摩不到。這個穴一定要用手指掐進足大趾與二趾的凹陷中,才會真正起效,所以要把指甲剪平。然後以這種深度從太衝穴揉到行間穴,按摩肝經的效果才能真正顯出來。
除了穴位按摩,還可以結合經絡一起來調理。經絡是人體的河流和通道,當我們機體某個地方經絡不通且有痛點,不僅要按摩該痛點,攻下這個淤堵的“碉堡”,還要疏通整條經絡,促進整條河流的通暢。首先可以使用四指彈撥經絡法,這就有些像是“琵琶功”了,即把經絡當做琴弦,用四指彈撥經絡“琴弦”的方法。該方法不僅可以疏通經絡,而且它不受穴位的限制,也有利於穴位的尋找。中醫說:“離穴不離經”,穴位找不准沒關係,甚至不用找,只要找對經絡、彈撥經絡就可以了。比如胃經足三里穴沒找准確,可以不管足三里穴,只管胃經,胃經的位置在小腿正面經過,我們可以在小腿正面偏外側開始,四指併攏微曲,細細、橫向、一遍遍地撓過胃經,很快就能摸索到胃經的存在,反复按摩就能知道足三里穴在哪裡了。而且四指彈撥的時候,由於撓到了整條經絡,連帶的經絡其他地方也會有反應,產生過電、發麻的感覺,更有利於整條經絡的疏通,比如彈撥小腿胃經,可能會有電流反射到腳背第3個腳趾上。最典型的是手少陰心經的極泉穴,它位於腋下,具有寬胸理氣、養護心肺的功能,可以治療心痛、咽乾煩渴、脅肋疼痛、肩臂疼痛等疾病。彈撥法就是它最常用的按摩方法:四指併攏,稍屈曲(所以也叫勾極泉),在腋下撓來撓去,很容易找到痛點。長期彈撥可以有效疏通心經,提高心臟功能。彈撥的時候不用管極泉穴在哪裡,只要橫向勾撓,總能見效。但彈撥時要注意,並非越用力越好,彈撥的力度應柔和,動作應連貫,忌用暴力。每次彈撥的量應因人適宜,應該根據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適度彈撥即可,一般彈撥10次左右,一邊彈撥一邊深呼吸。四指彈撥的方法非常有利於熟悉經絡的走勢和經絡相通的整體感覺,初學者應該多嘗試。
此外,還可以沿著穴位所在的經絡進行敲打,一敲打,某些地方就會特別疼,這時候經絡不通就一個個從身體深層暴露出來了。中醫之所以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原理,就是因為經絡是上下相連的,下面堵了,可以到上游疏通,上面堵了,也可以從下面來疏通,就是這個道理。無論敲打和拍打均應當注意避風,不可用電扇或空調直吹,以免風寒之邪通過開洩的汗孔進入體內,引起新的疾病。拍打前、後飲用熱水1杯,可適當補充消耗的水分,防止頭暈疲勞,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加快代謝產物的排出。拍打後如果想洗浴,要在3小時後並要用熱水洗浴,不可用涼水。遇到皮膚外傷或皮膚有明顯炎症、滲液潰爛時不可拍打。
此外,還有刮痧法,我們可以從某個痛點開始刮痧,也可以循著經絡刮痧,但有時候出的痧比較明顯,這時不管穴位和經絡,可以直接沿著那些痧跡明顯的方向刮,刮到痧跡不明顯的地方就停止。這些方法的差異都是由體內經絡氣血不通的具體情況而決定的。
總之,經絡不通,有“點”的問題,也有“線”的問題,還有“片”的問題。在具體調理的時候一定要活學活用,這樣才能從普通的按摩“菜鳥”,一躍而成為精通“葵花點穴手”、“琵琶功”的養生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