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foto1 foto2 foto3 foto4 foto5

現在位置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外界的邪氣會引起各種疾病外,操勞過度、起居失宜、飲食不節等都會對人體造成影響,使人體產生各種不適的感覺,比如精神萎靡、失眠健忘、疲乏無力、整日思睡等。出現這些不適後,如果我們到醫院檢查,往往發現不了什麼異常情況,這時很多人都會認為是“虛”了,要補一補了,於是自己去買些西洋參、楓鬥晶之類的補品來進補。吃完補品,很多人就會感覺好起來,也有些吃完補品還是感覺不適,甚至感覺症狀加重,再去看中醫,很多醫生會說,這是虛不受補的緣故。於是煩惱就來了,人又虛,又不能補,該怎麼辦呢?到底什麼是“虛”?虛證真的不受補嗎?那我們該怎樣來治療虛證呢?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瞭解人體是由哪些物質構成的,瞭解了人體的各種物質,我們才能認識“虛”的本質,從而判斷虛證到底能不能補。

 

    我們知道,人是一個複雜的生命體,它要完成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就需要有物質為其提供原動力。就像一盞油燈,有油才能點亮,燈發光是一種功能活動,而油是實現這個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油不足了,燈自然也就不會亮了。所以,虛證事實上就是構成人體的各種基本物質的缺乏和損耗,人體的物質少了,其功能活動自然也就會衰退,從而出現各種不適。既然人體物質的減少和虧耗是導致“虛證”的根源,那麼補充這些物質應該就能改善虛證了,為什麼又會出現“虛不受補”呢?問得好!“虛不受補”這句話確實是錯的。既然是“虛”,當然要補,不去補,怎麼能改善因為物質虧損而導致的“虛”呢?但有些人確實在進補後症狀更加嚴重,這又怎麼解釋呢?這是因為人體內含有各種物質,而其中不同的物質消耗導致的虛證在本質上也是不同的,如果你補充的物質(補品)並非是人體損耗的物質,那麼,出現“虛不受補”自然就毫不奇怪了。比如說,一壺放在爐子上燒著的水,如果水快幹了,你不去加水,反而去添柴,這不是加快了水被燒幹嗎?所以,虛不受補,完全是補的方向不對帶來的後果,甚至可以說是用錯藥物後產生的副作用。既然不同物質的虧損可以導致不同的虛證,那麼人體到底是由哪些基本物質構成的呢?各種物質又分別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這些物質的損耗又會出現怎樣的症狀呢?這就是這一章我們要來探討的問題。

 

    從物質的分子結構角度來看,構成人體的各種物質無非可以分為脂肪、蛋白質、糖、水等幾種基本元素,如果我們從體內各物質的化學結構來作研究的話,具有類似化學結構的物質在生理過程中會起到不同的作用,不同結構的物質也可以在體內起到同樣的作用,而且體內不同化學結構的物質之間是在不斷轉化的。比如說:同樣是蛋白質,免疫球蛋白在人體中起到的是免疫作用,血紅蛋白起到的是攜帶氧氣的作用,而白蛋白起到的是維持體內滲透壓平衡的作用。再如糖和脂肪,其化學結構不同,但都可以轉化為熱能,為機體各種活動提供能量,而且糖、蛋白質、脂肪之間又可以相互轉化。因此,通過物質的化學結構和成分來研究物質對生命的意義以及物質和疾病的關係,往往有失全面和正確。中醫學對人體物質的認識,就走了另外一條道路,這是一條根據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來加以研究的道路。把在某一生理過程中有關聯、有協同作用的各種成分作為一種“物質”來研究,並探討“物質”盈虧與生命活動的關係。所以,中醫學概念上的人體內的“物質”,往往包含著多種化學、生物結構類型的物質,這是我們理解中醫對人體基本物質的認識時所需要具備的一個概念。

 

    在探討人體基本物質之前,先來看一個現象:人從一出生,心臟就會自己跳動,會自己呼吸,會生長發育,各種細胞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運動,這些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從哪里來呢?我們知道,人是由精子和卵子結合成為受精卵,受精卵分裂、發育而成為胚胎,胚胎在母體中吸收養分而逐漸發育為胎兒,胎兒發育成熟後由母體分娩而出而成為一個新生的個體,這就是人的生命繁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出生以後所有的形態特徵、所有的生命活動的實現,其實都是由最初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而產生。也可以這麼說,那就是在這個受精卵中蘊涵著人體最初始、最基礎的物質,這個物質為人體的形成以及形成後的各種生命活動提供了原動力。這物質應該具有兩方面的特性:一是具有活動、溫煦性。也就是具有使自身不斷運動、不斷分化、不斷擴大的特性,並能產生能量來維持體溫和提供動力。二是具有滋養、限制性。也就是為自身的各種活動積蓄能量、提供營養支援以及滋潤組織器官,並能把自身的分化、擴大、活動、體溫限制在某一個範圍之內而不至於失去控制。物質的這兩方面的特性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它來源於父母,並在人的孕育、出生、成長直至死亡的過程中一直發揮著作用,中醫將這種物質中具有活動、溫煦作用的一部分稱為“元陽”,而將另外一部分具有滋養、限制作用的物質稱為“元陰”。“元”也可以稱“原”,就是本原、初始的意思。元陰、元陽是人體生長發育、所有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所在,如新陳代謝、心臟搏動、各種細胞的活性等,都和元陰、元陽有著密切的關係。元陰、元陽充足,則人體的上述功能就強,元陰、元陽不足,則上述功能就弱。

 

    元陰與元陽的充足與否主要和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先天因素,從精子和卵子結合的時刻到從母體分娩而出這段時間,元陰、元陽主要來自于父母。受精卵中蘊涵的原物質充足與否,母體所提供的營養物質充足與否,是元陰、元陽是否充足的決定性因素。二是後天因素,人從母體分娩出來以後,主要靠後天自身的飲食提供給自身營養和能量,並在各種生命活動中消耗養分和能量,因此,後天的營養狀況與生命活動狀況也可以影響元陰與元陽。先天充足的元陰、元陽如果得不到後天的營養灌溉,那麼就像一顆品質優良的種子種植在貧瘠的土地,無法茁壯成長。同樣,先天充足的元陰、元陽如果在後天消耗過度,也會導致過早、過快地衰減。因為元陰、元陽是物質,所以,在人的正常生命活動過程中,隨著能量的釋放、生命活動的實現,它也會逐漸衰減直至消耗殆盡,這就是人體逐漸衰老和最終死亡的原因。

 

    元陰與元陽是人體內最基本的物質,元陰與元陽之間相互作用產生效能,並通過效能的釋放來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因此,我將元陰與元陽合稱為“生命原物質”,它是所有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所在。生命原物質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這個效能到底是什麼,它通過什麼方式和途徑來實現生命活動呢?要解釋這個問題,就需要提出一個中醫學上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氣”。關於“氣”,在我們常用的詞語裏就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如被人罵了或受了委屈,我們稱之為“受氣”;發怒或心裏不舒服,叫“生氣”;生病了,體力差,手腳發軟,是“沒力氣”;講話聲音不響亮,我們說他“中氣不足”;死亡又稱為“斷氣”等,不勝枚舉。從這些日常用語中不難看出,“氣”這個概念和我們的生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

 

    那麼到底什麼是“氣”呢?它和生命原物質之間有什麼關係?可以借助一個物理現象來幫助我們初步理解“氣”:將電池、導線、燈泡連接成一個閉合回路,這時燈泡會發光。電池中所含的物質是產生電能的原物質,它有陰極和陽極,就好比人體內的元陰與元陽,燈泡的發光是電池中原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的效能的最終表現,也類似於表現在外的各種生命活動,電池內陰、陽極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能通過什麼方式傳遞給外界?那就是電流。它是物體內電子的定向移動的結果,是陰、陽極物質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效能的傳遞方式,而其所攜帶的效能隨著靶目標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比如,連接電燈會發光,連接電爐會產生熱能,連接馬達會產生機械能等。人體內的氣就相當於電流,所以我們可以將氣定義為:在元陰與元陽互相作用下,人體內某類物質或分子產生的運動。通過這類物質或分子的運動,將元陰與元陽相互作用產生的效能傳遞到各組織器官、各臟腑系統,並使得效能在各組織器官、臟腑系統上轉化為各種生理活動。所以對於氣來說,它含有三個特性:首先,氣是一種物質;其次,氣具有運動性;再次,氣具有效能。

 

    有人會問:既然氣是一種物質,那為什麼在人體解剖中發現不了氣的存在呢?我們仍舊用電流做比喻。電流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如果切斷電源,我們就無法測出電流的存在。氣就如電流,它的產生和存在有賴於生命原物質之間的不斷作用,所以在生命消亡的屍體中無法發現它的存在,而只有在**中,我們才能感覺到它的客觀存在。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設想,氣是人體內某些分子或某些微物質活動的結果,而促使其進行活動的原動力就是人體的生命原物質(元陰與元陽)之間相互不斷的作用。這些分子與物質運動所產生的動力,以及這些物質在運動過程中所傳遞的資訊,對人體的生長發育、臟腑運轉、體內物質的運輸、傳遞和排泄有著重要作用,中醫把這個作用稱為“推動作用”。推動作用具體表現在:

 

    第一,推動生長發育。氣在運動過程中將它所攜帶的效能傳遞給各組織器官,促進人體細胞分化成熟、器官系統功能完善以及肌肉、骨骼生長,完成人體正常的生長發育功能。所以如果氣不足,則會導致機體生長發育的遲緩或出現早衰。如兒科疾病中的囟門不閉、五遲、五軟、發育不良等疾病都是因為先天元陰與元陽不足,導致氣的生成不足,從而導致生長發育的障礙產生。

 

    第二,推動機體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否旺盛,取決於機體各細胞是否活躍,而細胞活動所需的動力又來自氣所攜帶的效能,所以氣的盛衰決定著人體新陳代謝是否旺盛。而新陳代謝旺盛,人的精神狀態就好,反之,精神狀態就差。所以氣不足最典型的外在表現就是神疲乏力、精神不振。

 

    第三,推動物質運輸。氣是物質與分子的一種運動,在這個運動過程中勢必會產生一定的動力,這是體內各物質進行迴圈、運輸、傳遞和排泄的動力基礎,如血液迴圈、淋巴液的迴圈、神經遞質的傳遞、細胞內外物質的交換、代謝產物的排泄等,都需要氣的運動來提供動力。當氣不足時,體內物質的運輸和排泄也會受到影響,出現如血液流動緩慢、水液排泄障礙、代謝產物在體內過多積聚等病理現象。

 

    第四,推動臟腑運轉。前面已經講到,臟腑功能的實現,其實質是氣所攜帶的效能在不同器官上的釋放。比如說氣作用於心,實現心的搏動;作用於肺,實現肺的呼吸運動;作用於肝,實現肝的解毒、代謝功能;作用於腎,實現腎的排泄尿液的作用;作用於胃,實現胃的蠕動和分泌胃液的作用。當氣不足時,各個組織器官、臟腑系統的功能活動就相應低下,出現諸如心跳緩慢甚至停跳、血壓下降、胃腸蠕動減慢、消化能力下降等病理現象。

 

    氣由於具有物質性和運動性,並且攜帶有生命原物質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效能,所以除了推動作用,氣還具有以下的功能:

 

    溫煦作用。氣的運動是人體能量的來源,氣所含的物質、分子的運動會產生熱能,這個熱能是人體維持體溫恒定的保障,當氣虧損或不足時,就會導致體內能量產生不足或是細胞組織活力不足,從而出現畏寒喜暖、四肢不溫、體溫低下等症狀。

 

    防禦作用。氣是人體所有功能得以實現的原動力,所以氣的盛衰也決定著人體免疫能力和防衛系統功能的好壞。氣旺則防禦能力強,氣弱則防禦能力差,而防禦能力差就會容易感冒,周圍有人感冒時容易被傳染以及感染後不易恢復等情況。

 

    固攝作用。固攝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固定,二是攝納。固定是指氣能使人體各器官臟腑都能固定在體內某一特定的位置,從而保證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臟腑器官在體內的固定位置,是靠結締組織、系膜等的張力來維持,而結締組織、系膜細胞的張力,又需要氣來提供,當氣不足時,張力就會變小,對臟腑器官的固定作用就下降,從而出現臟腑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等)的病理現象。攝納則是指氣對體內各物質具有控制和保護作用,使這些物質能在體內正常地運行,不隨便流失或過度排泄到體外。比如說使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不隨意滲出到脈管之外;控制汗液、唾液、尿液、胃液、腸液、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因為分泌或排泄過度而影響到機體的正常運轉等。這是因為氣是細胞活力的原動力,氣旺則細胞活力旺盛,而細胞之間的聯繫就緊密,對液態物質的包裹和控制能力就強。反之,當氣不足時,則會導致各細胞之間空隙增大,液態物質通過間隙過分流失到體外,從而出現多汗、多尿、各種出血、大便滑瀉、流涎、遺精、早洩、帶下過多等病理現象。

 

    既然氣是物質與分子的一種運動,那麼當這種運動發生變化或失常時就會帶來各種疾病。中醫上常說的“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指的就是氣的運動失常的四種常見情況。

 

    “氣滯”指的是氣的運動不暢。氣運動不暢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打個比方,我們用打氣筒給氣球打氣,氣球就會不斷地膨脹,同理,氣滯出現的最典型症狀就是脹痛。根據氣滯的部位不同,出現脹痛的部位也就不同。比如胃部氣滯則出現胃脘脹痛,肢體氣滯則出現肢體脹痛,肝部氣滯則會出現脅肋脹痛,膀胱氣滯則會出現小腹脹痛等。

 

    “氣鬱”是指氣結聚在內,不能通行周身。前面我們講了,氣的運動是臟腑運轉、物質輸送的動力提供者,如果氣鬱結在內,不能正常運動,那麼人體臟腑的運轉、物質的運輸和排泄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障礙,所以氣鬱會出現消化減弱、胃口下降、鬱悶不樂、大小便不通暢、四肢厥冷等症狀。

 

    “氣逆”是指氣在體內上升太過、下降不及給人體造成的疾病。氣在人體中的運動是有升有降的,上升作用能保證將體內的營養物質運輸到頭面,維持各臟器在體內的位置,下降作用則使進入人體的物質能自上而下依次傳遞,並能將各種代謝產物向下彙集,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體內氣的上升作用太強或是下降作用太弱都會導致“氣逆”的產生。上升作用太強則會導致頭部過度充血,出現頭暈、頭脹、頭重腳輕、面紅目赤,甚至昏迷、半身癱瘓、口角歪斜等症狀;下降作用太弱,則會導致飲食的傳遞失常,從而出現各種“反流”症狀,如泛酸、噁心、嘔吐、呃逆、咳嗽等。

 

    “氣陷”正好和“氣逆”相反,指的是氣在體內上升不足或下降太過而造成的疾病。上升不足則導致頭部缺血缺氧,或臟腑不能固定在原先的位置,從而出現頭暈、健忘、眼前發黑、精神不振、臟腑下垂等症狀;下降太過則導致食物的傳遞過快或代謝產物的過度排泄,從而出現腹瀉、小便頻數、遺精、遺尿等症狀。

 

    生命原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的效能,要通過氣這種方式傳達到靶器官,完成其釋放和轉化,勢必需要一個通道和路徑,這就是我在這裏要引出的又一個中醫學獨有的名詞——經絡。“經絡”是什麼?這是個困惑著現代科學的一個難題,也是中醫飽受懷疑的地方。現代醫學試圖通過解剖、顯微鏡以及實驗發現和找到經絡,但到目前仍是一無所獲。那麼是否經絡並不存在,只是古人臆想出來的東西?不是!經絡確實存在,很多敏感的患者在進行針灸治療時,當某些特殊的穴位受到刺激後,他們能明顯感到體內氣流順著經絡路徑行走,和中醫學上描述的一模一樣。那為什麼我們無法直接找到經絡?這是因為經絡本來就不是一個實體,經絡只是氣將效能傳遞到靶器官的一個通道和路徑。在這個通道中,氣可以沿著血管、神經的走行方向傳遞,也可以通過細胞之間的聯繫而傳遞,最終將其所攜帶的效能傳遞到靶器官。可以這麼理解,經絡的實質,其實是生命原物質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效能向人體各組織器官傳遞,從而使人體生命活動得以實現的路徑。它並不是以實體形式存在,所以我們在體內找不到單獨存在而且具有實際形態的經絡。

 

    瞭解了經絡的實際意義後,我們就更好理解中醫用藥時所講的“歸經”。什麼叫歸經?歸經的含義是指某一藥物的作用可以針對某一臟腑經絡的病變起主要治療作用。也就是說,藥物的作用和經絡有著密切關係。在未瞭解經絡的實質以前,我們很難理解,藥物同樣是通過胃腸道吸收進入體內,為什麼不同的藥物會作用於不同的經絡呢?說不定這也是古人臆想出來的。在實驗室中,連經絡都無法證實,何來歸經呢?但當理解了經絡的實質之後,我們有理由相信,歸經是中醫所創造的卓越千古的用藥理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歸經”理論的實質告訴了我們,不同的藥物中所含的成分能改變氣在不同環節中的傳遞過程,從而影響氣所攜帶的效能在靶器官上的釋放和實現。比如說,歸“心經”的藥,它實際上能改變氣所攜帶的效能向心臟傳遞的過程和最終的效果。關於中藥的知識,在後面的章節中我還有詳細介紹,這裏就先簡單講到這裏。

 

    前面講了元陰、元陽以及氣的基本概念和意義,下面再來談談人體另一個重要物質——血。血和上面講述的幾種物質不同,元陰、元陽和氣都是不可見的物質,而血是可以直接看到的物質,因而我們對血的認識也就更直觀。血是一種紅色的液體,在心臟的節律性搏動下,從心臟的心室流出,通過血管周流全身,又重新回流到心臟。在這個迴圈過程中,血液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對全身各組織器官完成滋潤和營養供應作用,並帶走全身組織器官在生理活動中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運轉。現代醫學認為,血液中的主要成分為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但中醫概念中的“血”僅概括了血液中紅細胞的功能。這並非是中醫理論的局限性所致,而是基於中醫認識人體的一種方法,那就是從功能角度來探討和研究各物質成分在人體生命過程中的意義。也就是說,在中醫學上,具有不同功能的物質成分,往往被分到不同的物質概念中加以研究和探討。血液中紅細胞的作用主要是攜帶氧氣和養分,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白細胞的作用是防衛,因此,中醫在歸類上,將紅細胞的功能劃歸為“血”,而將血小板和白細胞的功能歸在氣的固攝和防禦功能之中。中醫的這種以功能來對物質進行分類的研究方式,更利於將人體的內在變化和外部徵象結合起來,達到以外部症狀推斷內在變化的目的。在這種研究方式下,某一功能的變化和失調,就反應了負責這一功能的物質的變化,從而可以判斷該物質在體內的充盈情況,為診斷和治療提供直接的依據。

 

    明確了中醫學上“血”的概念之後,再來看血在人體中的作用。血對人體最主要的作用不言而喻就是滋養,血所攜帶的營養成分和氧氣是人體各組織器官進行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血充足,則人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壯實、皮膚和毛髮潤滑有光澤、精神飽滿、感覺靈敏、運動靈活,而血不足則會導致面色蒼白或萎黃、毛髮乾枯、肌膚乾燥、肢體麻木、頭暈眼花等。由於血具有周流全身的特性,故血又是將氣中的效能傳遞到全身各組織器官的最好載體,通過血的運輸和傳遞,生命原物質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效能才最終到達各個靶器官,實現各種生命活動,所以中醫稱“血為氣之母”,又稱為“血能載氣”。正因為血是氣的載體,所以大量出血會導致氣的外泄和虛脫,從而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神志模糊、聲低息微、脈細微無力等症狀。我們這時往往用輸血來治療,但如果倉促之間沒有合適的血源呢?這時中醫根據氣血理論創造了“補氣固脫”的治療方法。中醫稱“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為什麼大量失血要用補氣的方法來治療呢?我們知道,氣攜帶著的是生命原物質互相作用而產生的效能,而血又是氣的載體,所以大出血時,對人體影響最大的是隨著失血而丟失的效能,而效能才是維持和保證機體正常運轉的關鍵所在。而“補氣”就是通過藥物增強生命原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使丟失的效能得到補充和恢復,效能充足了,機體的各種生命活動也就恢復了,而有形的血通過正常的造血器官的工作也可以得到逐漸的恢復和充盈。

 

    血的生成與兩個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①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是消化吸收飲食的重要器官,也是血液生成的物質來源,所以中醫稱為“脾生血”;②氣的充足程度。氣所攜帶的效能是各臟器生理功能得以實現的基礎,所以氣充足是人體造血器官正常工作的前提條件。中醫也說“氣能生血”,這也是中醫在治療血虛患者時運用補氣方法的理論依據所在。

 

    在這裏還要提到的是,血充足與否是人各種精神活動能否正常進行的基礎。血的虧損或運行失常會導致各種神志疾病,如失眠、健忘、煩躁、驚悸、昏迷、譫妄等。將人的神志活動和人體的物質成分緊密結合並加以研究,是中醫對人體精神活動的創造性發現,並在精神類疾患的治療中,通過對物質盈虧的調整以及物質狀態的改變而達到治療精神疾患的目的。

 

    血之所以能周流全身,除了靠氣的推動作用外,還在於其液態的物理特性,因此,水液是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其實,人體中不光是血的運行和水液有關,人體的細胞內外都充盈著液體,這些細胞內外的液體占到人體體重的60%~70%,人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液。比如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需要水液作為介質;人要活動,各關節之間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摩擦,這就需要關節中存在潤滑液,使摩擦盡可能減小到最低限度,以保證關節不因摩擦而過早損壞;人體在生理狀態下分泌的胃液、腸液、膽汁、胰液、唾液、淚液等都含有大量的水分;人體的臟腑器官都需要水分來滋養才不至於乾枯和萎縮;等等。實驗證明,人在不進食光飲水的狀態下可以維持7天生命,而在不能飲水的情況下,人的生命卻只能維持3天,從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水是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中醫將這些人體中正常存在的所有水液稱為“津液”。其中,性質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孔竅,並能滲注於血脈,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如細胞中所含的水分、汗液、淚液、血漿等。而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骨髓組織,起濡養、潤滑作用的,稱為“液”,如關節間的滑液、組織器官分泌的黏液、髓液等。人體內津液的來源,不外乎飲食攝入的水分,這包括茶水、飲料、湯水等液態水飲中的水分,以及各種固態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分。這些水分經過胃腸道的吸收,或轉化為津或轉化為液,成為保障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的一種物質。津液對人體的作用主要就是滋潤,另外,因為津液具有流動性,所以也是傳遞資訊、供給養分的最佳載體。

 

    中醫對津液在體內的生成、輸布、排泄過程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認識,《內經》將這個過程描述為: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水飲進入胃後,通過脾的運化,使水中的精華物質上升到肺,肺再使水汽下降,通過水道,將津液輸送到全身各個地方,並通過膀胱排出其中的糟粕。為什麼說這個過程有意思呢?我們來看看自然界的水迴圈過程:陸地和江湖河海中的水分在太陽熱力的蒸發作用下形成水汽上升,在高空遇冷後凝結為水,水積聚到一定的量後又形成雨,重新降落到地面,部分被植物吸收,部分則滲入地下,通過地下水的方式匯流到江河,如此循環往復,構成水汽的變化運動。原來如此!中醫學對津液迴圈過程的認識就是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而推演至人體的,人體就是一個小天地,小天地中的各種變化自然是和大天地相一致的,這就是中醫的“天人合一”觀。

 

    從上面的過程不難看出,津液要完成對全身組織的灌溉和滋潤,不光需要津液充足,而且津液在體內的上升和下降過程都要正常才行,這就給我們對乾燥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金匱要略》中有兩個治療口渴的方子,我們來看一看:其一,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其二,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醫認為,五臟和頭部七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詳見第七章),其中脾開竅於口,在五行中屬土,所以口渴多是由於脾土缺乏津液的滋潤。這就好比大地,需要得到雨水的滋潤才不至於乾裂。而雨水要下降到地面就離不開兩個要素:一是高空要有一個寒冷的環境,這樣才能使地面蒸騰到空中的水汽凝結為水滴;二是要有下降的“天氣”。中醫稱之為“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這個下降的“天氣”也是雨水能降落到地面的重要因素。有時我們看到天上烏雲密佈,但就是不下雨,這就是因為沒有下降的“天氣”,氣不往下降,雨也就落不下來。我們再來看津液在人體的輸布過程。肺在人體臟腑中位置最高,就相當於高空的寒冷環境,如果肺部的“高寒”環境被破壞,那麼上升的水汽就無法凝集成水珠,也就無法形成“雨”來灌溉脾土,這就會導致口渴。上面第一個方子“渴欲飲水不止者”講的就是這種類型的口渴。口渴而飲水不止,是因為肺部有熱,這個熱破壞了肺部原先的“高寒”環境,使水汽無法形成雨露來灌溉脾土,只能通過不斷飲水的方式來緩解脾土的乾燥。為什麼文蛤可以治療這種類型口渴呢?因為文蛤生於水底,具有水的寒涼特性,因此可以用來恢復肺部的“高寒”環境,從而使水汽可以凝集下降,並灌溉脾土,緩解口渴的症狀。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個方子和上個方子的主證的差別就在於一個是渴欲飲水不止,一個是渴欲飲水,水入即吐。“水入即吐”又說明了什麼呢?吐是胃內物質向上運動的結果,水進入胃裏,又反而吐出來,這說明了水在體內無法正常下降,水的這個下降過程有障礙了,那脾土自然也得不到滋潤,這當然也會導致口渴。在這種類型的口渴中,肺部的高寒環境以及水汽的凝集過程並沒有障礙,而只是在水汽下降的過程中出現了障礙,就好比天上雖然烏雲密佈,但沒有下降的“天氣”,雨還是下不來,大地還是無法得到滋潤,這時我們的治療就應該以使水汽下降為重點。我們來看一下治療這種口渴的主方“五苓散”。五苓散由豬苓、茯苓、澤瀉、白術、桂枝等五味藥組成,其中豬苓、茯苓、澤瀉的作用就是利小便,小便一利,那水汽自然就往下走,水汽一往下走,脾土自然就能得到滋潤,而口渴自然也就消失了。另外,白術、桂枝健脾降逆,可以協同豬苓、茯苓、澤瀉起到使水汽下降而滋潤脾土的作用,所以不去潤燥而口渴自止。

 

    元陰、元陽、氣、血、津液構成了人體的基本物質,我們平時所說的虛證,正是這些基本物質的虧損消耗而引起生命活動衰退的結果。由於不同的物質對人體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物質虧耗所表現出來的虛證,也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都需要我們通過疾病的各種表現來加以判斷和分析,並給予恰當的治療。

 

    既然人體存在陰陽氣血以及津液這些基本物質,那麼人體肯定要有一個儲藏這些物質的地方,這個地方在哪里?我們將在下一章揭開這個謎底。

站長的其他建置

誰在線上

目前有 147 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

訪客數量

文章瀏覽點擊數
264444

Copyright c 2025 資訊補給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