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foto1 foto2 foto3 foto4 foto5

現在位置

補法是用於治療人體氣、血、陰、陽等基本物質虧損或是臟腑功能衰退的一種方法。其中氣、血、陰、陽等基本物質虧損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特徵和滋補方法,我們在第十七章中已經作了詳細的探討,這裏就不再重複了,本章主要探討中醫上幾種特殊的補法。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人體臟腑功能的強弱主要由氣、血、陰、陽等基本物質的充足與否來決定。打個比方來說,臟腑就像是一輛汽車的發動機,而氣、血、陰、陽等基本物質就好比是油箱中的汽油,只有汽油充足,發動機才能發揮作用。由於不同的物質分別儲藏在不同的臟腑之中,所以不同的物質虧損也相應地會造成不同臟器的功能衰退。如氣主要儲藏在脾,如果氣虧損就會導致脾的功能低下,出現飲食不化、食少納呆、大便稀溏等症狀;元陰和元陽主要儲藏在腎,如果元陰、元陽虧損就會導致腎的功能低下,出現腰膝酸軟、陽痿早洩、不孕不育、生長遲緩、發育不良等症狀;血主要儲藏在肝,如果血虧損就會導致肝的功能低下,出現眼睛乾澀、視物不清、情志抑鬱、頭暈目眩等症狀。對待這些由於人體物質虧損而導致的臟腑功能衰退,需要根據患者表現出來的症狀特徵來判斷是哪一類物質的虧損,並給予相應的治療。

 

    此外,五臟各自有自己的五行屬性,其中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根據五行的相生規津,臟腑之間也就建立了肝生心(木生火)、心生脾(火生土)、脾生肺(土生金)、肺生腎(金生水)、腎生肝(水生木)這樣的相互關係,中醫上又把這種相生關係稱為“母子”關係。比如說肝生心,其中肝就是“母”,而心則是“子”。五臟之間的這種“母子”相生的關係,決定了“母髒”對“子髒”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當“母髒”功能不足或低下時,勢必也會影響到“子髒”,從而導致“子髒”功能的衰退。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通過補益“母髒”的方法來使“子髒”功能得到恢復,這也成為中醫補法上的一個重要原則,即“虛則補其母”。通過這種思路,中醫創造了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滋水涵木等特殊的補法,下面我們就重點來討論這三種“補母生子”的特殊補法。

 

    一、培土生金法

 

    土指的是脾,而金指的是肺,所以培土生金的實際含義就是指通過補益脾土的方法來改善肺的功能,適用於脾虛而導致肺臟功能低下的一類疾病。在臨床上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況,在久病或重病之後,人體一方面會出現精神萎軟、飲食減退、食少納呆等脾的運化功能不足的表現,另一方面會出現語音低微甚至音啞失音、呼吸無力、咳嗽咯痰等肺部功能低下的表現,這就是母(脾)虛不能生子(肺)的結果。這種脾虛而導致肺臟功能不足的病症,在中醫上也被稱為“土不生金”。

 

    我曾治療過一例這樣的患者。患者感冒以後咳嗽一直不愈,已經有一個月左右了,之前的治療效果不明顯。該患者體質較差,容易感冒,平素自覺乏力感明顯,胃口偏差,大便經常不成形,有時還會夾雜有不消化的菜葉,這次感冒後更是食欲不振,整日感覺人昏沉沉的,咳嗽聲音沉悶,吐痰無力,語音低微,舌苔淡白,脈象細弱。根據這些症狀,我認為是脾土虛弱不能正常生養肺金,從而導致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而前面治療都是側重於抗菌消炎、清熱化痰,這些方法無疑都沒有抓住疾病的關鍵。就本病來說,疾病的根源在於脾土的虛弱,正是由於脾土功能的低下,這才造成了咳嗽長期不愈的病症,所以在治療時需要以脾虛為重點,通過增強脾土的功能才能最終實現改善肺部功能的目的。於是我給患者開了一張補脾的方:黨參30克,炒白術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幹薑10克,砂仁6克,廣木香6克,桔梗6克。服用了5帖後,患者就感覺咳嗽明顯減少,人也感覺比以前有精神了。原方又服用了5帖後,咳嗽就完全好了。這就是補土生金法的具體運用。

 

    二、金水相生法

 

    金指的是肺,水指的是腎,金水相生,就是指通過補益肺臟的方法來治療腎中精氣虧損的疾病。我們知道,腎中所儲藏的精氣主要是元陰和元陽,而元陰和元陽又是生命的原物質,它們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效能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原動力所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元陰和元陽會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逐漸消耗,從而導致人體逐漸走向衰老和死亡。因此,在中醫上常常通過補腎的方法來治療各種生長發育遲緩的疾病(如小兒囟門不合、佝僂病、鬚髮早白、骨折後骨不連等)、性功能障礙性疾病(如陽痿、早洩、性冷淡等)以及衰老性疾病(退行性骨關節炎、腰腿痛等)。所謂的“補腎”,實際上就是補腎中的精氣(也就是元陰和元陽),那如何來補腎呢?除了前面介紹的補陰和補陽的方法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金水相生的方法來達到補腎的目的。

 

    我們很熟悉的一個保鍵品“青春寶”,就是運用金水相生的思路而制定出來的一個有效方劑,通過金水相生這種方法,使腎中的精氣得到補益,從而達到“抗衰老”的目的。青春寶的配方來自于中醫的古方“三才湯”,藥物組成為天冬、人參、熟地,由於三味藥物分別含有天、地、人這三才,所以稱“三才湯”。其中熟地的主要功效是滋補腎精,天冬的主要功效是補養肺津,這兩味藥的配合正是取“金水相生”之意。最後還有一味人參,主要功效是補氣健脾。上面我們講過,土能生金,所以補脾就能起到益肺的作用,而肺臟越旺,自然對腎的相生作用也就越強,這樣腎中的精氣也就越充足。此外,人參性能溫熱,天冬和熟地性能寒涼,二藥相配又有陰陽共濟、陰陽雙補之妙,在這三味藥物的配合運用下,腎中的精氣能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自然就能逐漸充足,從而益壽延年了。

 

    三、滋水涵木法

 

    “滋水”就是補益腎水的意思,“涵木”就是滋養肝木的意思,“滋水涵木”就是指通過補益腎水的方法來使肝木得到滋養。為什麼對肝木的滋養作用要稱為“涵”呢?“涵”有兩個含義,其中滋養的意思很好理解,此外還有包容、忍讓的意思。我們常說一個人“有涵養”,這個“涵”就是具有包容、收斂的含義。肝的本性剛暴而強悍,只有在血的滋養下才能維持平和、舒暢的生理功能。如果其中所藏的血發生虧損,肝臟得不到充分的滋養,那麼肝的剛暴和強悍的本性就會顯露出來,這時人體就會出現急躁易怒、頭暈頭痛、四肢震顫、耳鳴耳聾,甚至昏撲倒地、四肢癱瘓、口角歪斜等症狀(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肝風內動”)。而通過滋補腎水的方法使肝臟得到充分的補養後,肝臟剛暴、強悍的本性也會收斂,就好像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在得到物質上的好處後,就會收斂起原來的本性而顯得有“涵養”起來。

 

    正因為腎對肝的滋養作用可以使肝剛暴、強悍的本性得以收斂,所以滋水涵木的方法常被用於治療肝陽上亢或是肝風內動的疾病,如前面提到過的張錫純的“鎮肝熄風湯”就是在這種思路下制定出來的有效方劑。鎮肝熄風湯由白芍、天冬、玄參、龜板、代赭石、茵陳、龍骨、牡蠣、麥芽、淮牛膝、甘草、川楝子(淮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生龍骨10克先煎、生牡蠣15克先煎、生龜板15克先煎、生白芍15克、玄參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麥芽6克、茵陳6克、甘草5克。)等藥物組成。其中玄參、龜板、天冬補益腎水,腎水充足自然能涵養肝木;白芍、茵陳、麥芽、川楝子養血柔肝,並疏理肝氣,使肝的本性得到緩和;代赭石、龍骨、牡蠣質地重墜,因此能壓制上亢的肝陽、平息動搖的肝風,使氣血不再上湧於腦部;甘草調和諸藥。這樣通過既滋養又壓制的方法,使肝的暴躁本性充分的緩和,那麼各種“肝風內動”的症狀自然也就隨之消散了。

 

    我們講中醫在疾病的認識上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就因為中醫對疾病的認識是建立在“整體”上的。那就是把人體各個臟腑看成是一個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整體,把單一的臟腑功能放到人體的動態平衡的整體中,把單個的人體放到廣袤的宇宙和自然中去探討、去研究,這就是中醫的整體觀!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正確、全面地認識疾病,才能真正從本質和根源上把握疾病,才能真正迅速、有效地治療疾病。如果拋棄了這種整體觀,那我們就拋棄了中醫的精髓,也就無法獲得好的療效。

 

正文 結語

 

        有關治病八法的內容我們基本上講完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這八種治法雖然是分別介紹的,但由於人體的疾病是千變萬化、錯綜複雜的,所以在使用這些治法時,往往並不是單一地使用某法,而是根據疾病的需要,在一個方子中綜合多種治法。比如體虛外感時就需要將補法和汗法綜合在一起使用;體虛便秘時需要將補法和下法一起使用;治療既有外感表證又有燥屎內結的裏證又需要將汗法和下法結合在一起使用;治療上熱下寒又需要將清法和溫法結合在一起使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疾病如何變化,始終逃不出兩類,一是邪氣盛,二是正氣虛,所以治療方法雖多,實際上也逃不出兩法,一是扶正,二是祛邪。

 

    再進一步看,正虛和邪盛之所以會導致疾病,其最終的原因就是人體內在的動態平衡被破壞,而治療所採取的扶正和祛邪的方法,其最終的目的也就是為了恢復人體原有的動態平衡!回過頭看看本書前面所談到的所有內容,實際上都是圍繞著“動態平衡”來展開的,理解了“動態平衡”,你就真正理解了中醫,理解了“動態平衡”,你就發現了一條探索生命和疾病的全新之路。

 

    比如說一個地方洪澇災害頻發,我們想要改變這種狀況該怎麼做?通過一些局部的調查,往往會發現存在著河道淤塞、堤岸不牢等現象,於是我們就對河道進行疏通,對堤岸進行加固,通過這些治理,河道抗洪水的能力增強了,甚至我們可以對外宣稱,目前河道、堤岸已經具有抵禦五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洪災的能力了。問題從表面上看似乎被解決了,但實際的效果如何呢?這樣做是可以抵禦百年一遇的洪災,可是如果遇到二百年一遇甚至更大的洪災呢?這也提醒我們,對河道局部的整治只能起到一個被動防禦的效果,至於洪水的大小、頻率,那只有聽天由命了,如果上天不保佑,來一個特大洪災,那就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了。這就是河道局部治理的局限性。由於它對洪災的認識只是局限在眼前的河道上,沒有從洪災形成的根源上去研究和探索,所以只能通過被動的方式去抵禦洪災而無法主動地去改變洪災,只能視洪災為猛獸,不能化洪災於無形。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遠,把洪災放到自然法則、宇宙法則中去探討,我們會發現,洪災的產生,其根源在於地面水量調節能力的下降。地面通過什麼來調節水量?是湖泊和河道,這些湖泊就像是天然的蓄水池,河道就是天然的輸水管。下雨了,地面的水量增加了,水就通過河道運輸到湖泊中儲存起來;乾旱時湖泊中又會向四周的河道供水,從而緩解旱情。從這個過程我們不難看出,湖泊就是一個天然的水量調節器,如果把這些湖泊給填了,把河道給占了,那一下雨,水沒有地方可去了,這不就成了洪水了?站在自然的高度,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了洪水產生的根源,也有容易找到治理的辦法,那就是擴大現有的湖泊面積、增加現有的河流數量。這樣一來,水有了排泄和儲存的地方,洪水自然就不會氾濫成災,我們再也無須對洪水嚴防死守,我們完全可以坦然面對洪水,從而真正制伏了洪水。

 

    我們再來看對疾病的治療。比如胃痛,在胃鏡下發現有炎症,有潰瘍、幽門螺旋桿菌,如果把胃放到人體這個大環境中去探討,把人體的疾病放到自然法則中去探討,從整體的高度再來看胃痛,我們就會清楚地發現,原來胃部的這些炎症、細菌、潰瘍都源於胃部動態環境的破壞。這和死水會變黑發臭不就是同一個道理嗎?胃部動態環境的破壞有哪些類型?不外乎飲食的積滯、氣血的瘀滯、胃蠕動能力的衰退、胃部受到的滋養不足等,這才是我們需要去治理的關鍵所在!恢復了胃部的動態環境,細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條件和環境,我們不需要去殺細菌,細菌也自然會死亡,我們不需要去抑制胃酸,胃潰瘍也會自動修復,這就是站在整體的高度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效果。

 

    古人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就告訴我們,要認識疾病的全貌,要認識疾病的真相,應該採用整體、宏觀的探索思路。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認識和治療疾病。

 

    我們可以再來看一個例子。比如對於各種微生物感染人體造成疾病,中醫認為雖然微生物層出不窮、變化莫測,但是它們所引起的疾病的本質都是對人體動態平衡被破壞的結果,而人體平衡我們是有證可辨、有據可查的,所以只要根據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特徵,我們就可以判斷人體平衡被破壞的環節和程度,從而找到治療的方法。所以中醫無須研究微生物的種類,而只要去恢復被破壞的人體平衡,就能迅速地治癒疾病。

 

    你說中醫科不科學?我們講臟腑、講生理、講病理、講診斷、講用藥、講治法,最終講了些什麼?就是講人體的動態平衡!疾病雖多,根源無非是一個,那就是人體動態平衡被破壞;治法雖繁,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恢復人體被破壞的動態平衡。所以清朝名醫程鐘齡說:“病變雖多,而法歸於一。”這個法就是人體的動態平衡,就是我們的生命之法,也是我們的自然宇宙之法!理解了這個“法”,你就真正走進了中醫,理解了這個“法”,你就觸摸到了生命的奧秘,這就是我們從中醫中得到的收穫!

站長的其他建置

誰在線上

目前有 33 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

訪客數量

文章瀏覽點擊數
264089

Copyright c 2025 資訊補給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