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和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和解、調和的手段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它不像汗、吐、下三法這樣以祛邪為特性,而是通過改變人體正氣與外界邪氣的對比關係或是調整人體各臟腑之間功能強弱的對比關係來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因此,和法就像是排憂解難的和事佬,能使人體在正邪對抗以及臟腑運轉中獲得一個安定而協調的整體環境,從而維護機體的健康。
和法的特點就是一個“和”字,它既不重在祛邪,也不重在扶正,而是重在調和。通過和法的調和作用,使人體正氣和外界邪氣之間取得某種和平,也使人體各個臟腑在功能運轉上達到某種和諧,所以和法的主要功效歸納起來不外乎兩點:一是和解外邪,二是調和臟腑。我們可以把人體的正氣和外界的邪氣看作是交戰的雙方,雙方力量的對比往往決定了戰爭的結果,因此要根據正氣的衰弱程度來決定扶正與祛邪的輕重關係。但如果人體正氣和外界邪氣的力量對比處在一種互相膠著、不相上下的情況,正邪雙方誰都無法戰勝對方,但大家又不肯就此甘休,如此僵持下去,到最後免不了兩敗俱傷。這個時候如果祛邪就會損傷正氣,扶正又容易引邪深入,那該如何來對付呢?對這種疾病的治療,中醫想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和解”。通過和解,使正邪雙方能夠罷戰休兵,從而消除因為正邪爭鬥而引起的各種不適。
那麼如何來實現和解這個治療原則呢?張仲景的“小柴胡湯”就是和解外邪的著名方劑。小柴胡湯載於《傷寒論》,用於治療少陽病出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默默的意思)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諸症者。少陽是位於人體肌表和內部臟腑之間的一個層次,在它之外是太陽層次,在它之內是陽明層次,少陽正是界於太陽之表與陽明之裏,所以在中醫上又把少陽這個層次稱為“半表半裏”,少陽病就是指邪氣侵入少陽這個層次而導致的疾病。少陽病的發生首先意味著人體正氣不足,所以在太陽這個層次不能有效地抵禦外邪,導致邪氣進入到少陽這個層次。但同時這也意味著人體正氣並沒有衰弱到一點抵抗力也沒有,邪氣也沒有旺盛到能夠戰勝人體正氣的程度,所以邪氣無法再深入到人體內部的陽明層次,只能在少陽這個層次和人體的正氣發生對峙。由於邪正雙方都沒有足夠的力量戰勝對方,這就導致了少陽病的獨特症狀——寒熱往來。寒熱往來指的是怕冷和發熱症狀交替出現,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前面我們講到,少陽病的發病是因為正氣的衰弱、邪氣的輕微,這兩個因素使得正邪雙方都無法在爭鬥時取得明顯的勝利。所以正與邪之間每交戰一次,結果往往是不分勝負、互有傷亡,誰都無法戰勝對方,這時雙方都只能暫時休整,以積蓄力量準備“下一次戰爭”。等雙方力量都積蓄到一定程度,那麼又會發生新一輪的爭鬥。就這樣循環往復,不休不止。當正邪發生爭鬥,人體就會出現發熱的症狀,戰後正與邪互有損傷,那麼人體又會出現怕冷的症狀,這就導致了少陽病的寒熱往來的特徵性表現。
我們再來看少陽病的另外幾個症狀: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和心煩喜嘔。在中醫的經絡學說中,少陽經的主要走行部位就是在四肢的側面以及胸脅。當邪氣侵入少陽這個層次,勢必導致少陽經氣血運行受阻,從而出現胸脅苦滿的症狀。那麼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這兩個症狀又是怎樣形成的?這兩個症狀很明顯是心、脾、胃三髒功能異常所導致,心煩是心火亢盛的表現,喜嘔(時時欲嘔的憊思)則是胃的和降功能失調的表現,默默不欲飲食又是脾的運化水穀功能下降的表現。少陽病為什麼會對這三個臟器產生影響?心屬火,脾胃屬土,木能生火,木能克土,這就意味著屬木的臟腑對屬火的臟腑有促進作用,而對屬土的臟腑則具有抑制作用。在人體中哪個臟腑屬木?是肝和膽。膽和人體哪條經絡發生聯繫?是少陽經!講到這裏,我們就明白了。邪氣侵入到少陽這個層次,通過經絡的聯絡關係往往會對膽的正常運轉造成影響,而膽的功能失調又進一步會導致心與脾胃功能異常。膽和心之間存在促進關係,所以在邪氣的干擾下心臟功能亢進,這就是出現心煩等心神不寧症狀的原因;膽和脾胃之間存在抑制關係,所以在邪氣的干擾下脾胃功能減退,這就是出現喜嘔及默默不欲飲食等症狀的原因。
從上面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少陽病邪氣侵入少陽這個層次,除了對膽造成影響外,通過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又會對心、脾、胃這三個臟腑也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治療時,既要考慮通過和解的辦法使邪氣從少陽層次退出,又要使心、脾、胃三個臟腑的功能恢復正常。這就是張仲景制定小柴胡湯的主導思想所在。
小柴胡湯由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薑、大棗、甘草七味藥組成,方中的主藥就是柴胡。柴胡為和解外邪的第一妙藥,它能有效改變少陽病狀態下外界邪氣和人體正氣之間的爭鬥關係:一方面它可以引邪外出,引導侵入少陽的邪氣向外(肌表)撤退,並最終解散;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扶正固表,引導人體的正氣,防止邪氣再次侵襲人體。通過柴胡這兩方面的斡旋達到“和解”的目的,正因為柴胡是整個方劑的靈魂所在,所以張仲景把整個方劑命名為“小柴胡湯”。下面再來看其他幾味藥物的作用和功效。
黃芩性寒味苦,擅長清上焦的熱邪,可以用來清除殘留在膽腑的邪熱,並可以抑制興奮的心臟機能,改善心煩等症狀。半夏,生薑這兩味藥性溫味辛,合在一起使用具有很好的降胃逆、止嘔吐作用,古人稱為“嘔家聖藥”,可以用來平復胃氣,改善時時欲嘔等症狀。人參、大棗這兩味藥性溫味甘,擅長補益元氣、健脾助運,補益元氣可以改善正氣不足、抗邪無力的狀況,而健脾助運則可以改善不欲飲食等症狀。最後一味甘草能調和諸藥,使藥性合和。甘草別名“國老”,這也說明了甘草也有著很強的和解作用,用它來和柴胡搭配,大大增強了整個方劑和解外邪的功效。
人體就像是一個國家,要保證國家的安定和繁榮,除了要應付外邪的入侵,還需要維護內在的平衡。人體內的各個臟腑就像是國家的各個職能機構,只有這些職能機構團結、協調地運轉,國家才能不斷發展和進步,如果這些職能機構各自為政,那國家就無法正常運轉。對人體來說也是這樣,只有各個臟腑之間處在一種協調統一的工作狀態下,人體才能完成各種複雜的生命活動。比如說心主血脈這個功能的實現要建立在肝藏血和脾統血這兩個臟器功能的基礎之上;膀胱儲藏和排泄尿液功能的實現要建立在肺通調水道和腎主水液的功能之上等。
前面我們講過,人體臟腑之間因五行屬性的不同而產生了相互之間的聯繫和制約,這種聯繫和制約保證人體的各個臟腑能夠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使人體能進行各種複雜有序的生命活動。中醫非常強調整體觀念,對疾病的認識也不局限於某一個臟腑,而是從整體出發,從臟腑之間的聯繫和制約出發來分析和判斷疾病的根源以及疾病所牽涉的臟腑。比如說胃脘脹痛,病變部位在胃,但中醫根據肝對胃的克制作用(木克土),在很多情況下會採用疏肝的方法來進行治療;再比如說胃脘隱痛、喜揉喜按、得溫痛減,這時病變部位也在胃,但中醫根據心對胃的促進作用(火生土),常採用補心火的方法來進行治療。上述兩種胃痛,中醫雖然採用了不同的治法,但其宗旨是相同的,那就是從整體平衡的角度出發,使人體內在各臟腑恢復到一種協調統一的工作狀態。
正因為人體各臟腑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相聯繫和制約的動態關係,所以當某一臟腑的功能出現異常時,往往也會對它所聯繫、制約的其他臟腑產生影響,從而造成臟腑之間無法協調統一地運轉,這種情況我們也稱為“臟腑失和”。臟腑失和就好比是一個國家的將相失和,因此在治療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調和,使失和的臟腑重新“和好”,從而恢復原先的協調運轉。下面我們就來看幾種常見的臟腑失和的類型,並探討一下如何使用“和法”來調和這些失和的臟腑。
在臟腑失和的類型中,最常見的該屬“肝脾失和”了。為什麼“肝脾失和”最容易出現?中醫把肝稱為“將軍之官”,它的特點就是暴戾和強悍,我們平時把生氣形容為“動肝火”,這就反映了肝具有的暴戾本性。再來看“肝”字的構成,“幹”有干預、干涉的意思。這也不難看出肝臟具有喜歡干預其他臟腑的特點。而脾在中醫上稱“倉廩之官”,主要職責是為人體提供各種營養物質。脾屬土,肝屬木,木能克土,肝對脾在生理功能上就存在著一種抑制關係,加上肝本身的暴戾以及好干預的特性,所以當肝遇到情志刺激或其他因素導致自身無法舒暢條達的時候,就會把“怨氣”發洩到脾的身上,從而導致肝脾不和的發生。肝脾不和的結果就是肝、脾兩個臟器都不能正常實現自己的生理功能。其中肝氣不能條達、氣郁於內就會導致脅肋、脘腹部的脹悶疼痛;而脾則不能主運化,飲食無法轉化為精微物質,直接從腸道排出,就會導致腸鳴腹瀉。所以肝脾失和的主要症狀就是腹痛腹瀉,腹痛一陣就腹瀉一次,每每遇到情緒鬱怒而誘發,腹瀉後腹痛可能有輕度減輕,也可能沒有變化。
在肝脾失和這個類型中,主要矛盾是肝對脾的過度壓制,所以在採取調和措施時,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肝的剛暴的特性,通過“以柔制剛”的手段來緩和肝的暴戾之性,從而緩解肝對脾的壓制。其次,我們還需要通過補養的手段使受到壓制的脾臟能得到安撫,從而促進脾臟儘快恢復自身的運化職能。通過這兩方面的藥物就實現了對肝脾兩髒的調和,“白術芍藥散”(也稱“痛瀉要方”)就是這樣一個調和肝脾的方劑。
白術芍藥散由白芍、土炒白術、陳皮、防風四味藥組成,白芍的主要特性就是能“柔肝”。“柔肝”就是緩和肝的剛暴之性。白芍為什麼會具有柔肝的特性呢?我們知道,肝是人體藏血的器官,而白芍正是一味養血補血的藥物。通過養血補血,肝在物質上得到了補益,其剛暴的本性自然就能得到緩和了。肝的剛暴得到了緩和,我們還需要對被壓制的脾土進行安撫,所以白術芍藥散中又使用了土炒白術這味藥。白術的主要功效是健脾助運,在晉朝醫家、煉丹家葛洪的著作《抱樸子?內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南陽文氏,漢末逃難壺山中,饑困欲死,有人教之食術,遂不饑。數十年乃還鄉里,顏色更少,氣力轉勝。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白術對脾胃的補益作用是非常好的,除了能充饑,還能使人“顏色更少,氣力轉勝”,本方中的白術又用黃土炒過,所以對屬土的脾臟能起到更好的補益效果。通過白術對脾的補益,脾原先因為受到肝的壓制而不能正常行使的運化職能也就能逐步恢復。這樣,在白芍和土炒白術這兩味藥的作用下,就初步實現了對肝脾兩髒的調和。
防風和陳皮這兩味藥在這個方劑中有著雙重的意義,對它們進行分析後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精妙和雋永。從“防風”這個藥名上我們也能大致猜出它的功效,那就是祛除風邪。防風能起到祛除風邪的作用主要依賴它自身的升散特性,而這個特性正好符合肝主條達、疏泄的生理特點,所以防風可以協助白芍進一步緩和肝對脾的壓制。另一方面,防風升散的特性又符合脾主升清的生理特點,所以可以協助白術促進脾運化功能的恢復(可以參看第七章中的有關內容)。被後世尊為“補土(脾胃)派”宗師的李東垣就曾說“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足可見防風對補益脾胃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防風對肝的疏導和對脾的補益,肝脾之間的矛盾得到了進一步的緩解。陳皮的主要作用是理氣。理氣作用一方面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增強脾胃的消化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協助疏理鬱滯的肝氣,使肝氣得到舒展和條達。所以,在陳皮的作用下,肝脾兩髒又得到了調和,兩個臟器之間的不和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這就是白術芍藥散調和肝脾的機理所在。
下面再來看一個內臟失和的類型——心腎失和。心屬火,火的特性是灼熱和活躍,而腎屬水,水的特性是滋潤和沉靜,在生理狀態下,心火和腎水之間存在一種互相制約、互相交融的關係。心火在腎水的滋養下不至於過度亢奮,而腎水在心火的溫煦下也不至於過度沉寂,從而使人體既能在白天維持旺盛的活動性,又能在夜間保持一定的休眠性,這種情況也稱為“水火既濟”。如果心腎之間不能互相交融,那麼心火就會因為沒有腎水的滋養而顯得過於亢奮,出現口舌生瘡、心煩失眠、心悸多夢等症狀;而腎水也會因為缺少了心火的溫煦而顯得過於陰寒,從而出現下肢萎軟無力、腰膝酸軟、手足不溫、大便滑瀉、陽痿早洩等症狀。這種心火和腎水不能很好交融的狀況,中醫上也稱為“水火不濟”或“心腎不交”。這時就需要使用調和心腎的方法來進行治療,使心火與腎水能重新恢復到互相交融的狀態。“交泰丸”就是針對“心腎不交”而制定出來著名方劑。
交泰丸由黃連、肉桂兩味藥組成,藥味雖然少,但組方嚴謹、選藥精當,可以說是調和心腎的妙方。黃連性味苦寒,在中醫上常被用作清心火的要藥,能抑制過度亢奮的心臟機能;肉桂性味辛熱,為溫煦腎水的要藥,能鼓舞氣血生長、振奮腎臟功能。這兩味藥搭配在一起,一寒一熱,一陰一陽,一降一升——黃連陰寒而降,既抑制心火的亢奮,又使心火能下溫腎水;肉桂溫熱而升,既解除腎水的陰寒,又使腎水上濟心火,使心腎二髒重新和好交歡,複歸安泰,所以方名“交泰丸”。
從肝脾不和與心腎不和這兩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對於臟腑不和的治療,中心思想離不開一個“平”字。什麼叫“平”?不熱不寒、不亢不卑、不盛不衰、不塞不流,這就是“平”。掌握了這個“平”字,我們也就掌握了“和法”的關健和要領,強者抑之,弱者扶之,寒者溫之,熱者涼之,使臟腑重新回復協調與團結,這就是和法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