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foto1 foto2 foto3 foto4 foto5

現在位置

在前面幾章中我們反復強調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始終要以人體內在的動態平衡為著眼點,所以中醫對疾病病因的研究,並不是微觀地研究各種致病因數形態和結構,而是將各種致病因數和它所引起的人體平衡破壞情況相結合來研究。這種研究方式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好處就在於不管外界致病因數如何複雜多變,只要把握住了人體平衡的變化情況,我們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質,也就能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中醫對病因的這種研究方法,使我們能永遠用已知的目光來看待疾病。如果把致病因數作為疾病的重點來研究,那我們永遠只能跟在疾病後面跑,一旦遇到未知的致病因數,就傻眼了,就毫無辦法了。比如西醫學把微生物作為感染性疾病的主體,且不說對付未知微生物時的束手無策,即使是已知微生物,因為其種類繁多、變異多樣,也往往找不到好的辦法。隨著抗生素過多、過濫使用,微生物的耐藥性不斷加強,抗生素的療效在不斷地下降,有時抗生素的毒副作用甚至超過了微生物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對於在西醫研究方法下出現的這一系列問題,我把它比喻為“農藥現象”。我們可以看到,隨著農藥的發明和使用,病蟲害並未減少或消失,反而給人類自身造成了更大的麻煩,比如害蟲的耐藥性越來越強,農藥的毒性越來越大,農藥殘留導致中毒,長期食用含有超標農藥的食物而導致腫瘤發病率日益增加等,這是為什麼?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治理病蟲害的關鍵。我們現在已經認識到,蟲害的關鍵在於自然生態平衡被破壞,如害蟲的天敵鳥類、青蛙等大量減少,氣候環境的異常等等。這些因素的改變使害蟲獲得了大量繁殖的條件,如果我們不注重恢復自然的生態平衡,而是一味地用農藥來殺害蟲,非但殺不完害蟲,反而會給人類自身帶來極大的危害。西醫現在對感染性疾病所採用的抗菌治療,在很大程度上正在重複我們當年對付病蟲害時的錯誤,總有一天,我們會認識到這種方法的錯誤之處。而如果把致病因數所引起的人體動態平衡變化作為重點,那我們就可以不管致病因數是否已知,只要根據疾病的症狀表現來判斷體內的平衡變化,就能找到治療疾病的方法。這就是中醫病因研究方法的優越性所在,而且這種研究方法是更符合生命科學的法則的。

 

    舉個例子來說:西醫學認為感冒多由病毒所引起,但我們再深入思考一下,誘發感冒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感冒的原因可以列舉出很多:如受涼、過度疲勞、出汗後受風等。我們再對這些原因進行一些分析,則不難看出,自身免疫防衛能力的下降是引起感冒的真正原因所在。原因找到了,那麼感冒的本質是什麼呢?我們不免要問,如果病毒是感冒的本質,那麼同樣的病毒引起的症狀也應該是一樣的,但事實上,不同的人感冒時的症狀也是不盡相同的,有發熱、有不發熱,有惡寒、有不惡寒,有鼻塞、有不鼻塞,有流涕、有不流涕,有咽痛、有不咽痛,有頭痛、有不頭痛,可以這麼說,沒有兩個人感冒的症狀會完全相同,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個道理就在於病毒只是引起感冒的一個客觀因素,而人體對病毒侵犯所產生的反應才是疾病的真正關鍵。正因為這樣,由於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在同一病毒的侵犯下,人體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從而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人體對病毒產生的不同反應,其本質是什麼?就是對人體動態平衡的不同程度的破壞!中醫遇到感染性疾病,不講細菌,不講病毒,不講微觀化的理論,而是講風、講寒或是講熱(火),這不是中醫落後的象徵,也不是中醫不科學的象徵,這是因為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已經超越了微觀的水準,中醫對疾病的著眼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體內在的平衡被破壞在哪里!所以中醫的風、寒、熱(火)都是表明疾病狀態下人體平衡被破壞的類型,而這個內在平衡被破壞的類型,才是感染性疾病的本質所在,也是我們苦苦找尋的疾病的真正病因所在。中醫把這種通過疾病的外在表現來探求體內動態平衡破壞情況的方法稱為“辨證求因”。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就把外界各種致病因數和人體內在平衡緊密結合了起來,在拋開了微生物和外界致病因數的多樣性、複雜性與不可知性的同時,又牢牢把握住了人體宏觀和整體變化的可知性與有限性,走上了一條以疾病外在徵象探求人體內部變化規律的醫學探究之路。

 

    瞭解了中醫對病因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們就來看中醫如何認識環境與疾病的關係——外邪致病。

 

    首先要解釋一個概念,什麼是“外邪”?從字面意思看,“外邪”當然就是“外來的邪氣”的意思,那什麼樣的因素可以稱為外來的邪氣呢?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就時刻受到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如寒來暑往、四季更替等,同時還會受到各種氣象因素的影響,如風、寒、暑、濕、燥、霜、雨、露、霧、雪等,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因素都不會對人體造成疾病,這是因為人體自身的防禦和調節體系(正氣)可以根據不同的自然環境而進行變化和適應,使人體能在各種自然環境下維持內在的動態平衡,從而保證機體的健康。比如在夏季人體會通過擴張血管、加快血液迴圈、增加汗腺分泌等方式來增加人體的散熱,而在冬季又會通過收縮血管、減慢血液迴圈、減少汗腺分泌等方式來抑制人體的散熱,通過這種自身調節,人體就能在各種環境溫度下維持自身基本恒定的體溫。但如果遇到氣候反常,如冬季反熱、夏季反冷等,或某種氣象因素過於強烈,如大風、梅雨、炎夏等,還有氣候變化過於急劇,如暴冷暴熱等,這些異常的自然變化超過了人體正氣的防禦調節能力,這時就會破壞人體內在的動態平衡,造成疾病的發生。此外,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還有著很多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們種類繁多、特性各異,有些對人體有益,而有些則對人體有害,在正常的自然環境下,各微生物之間也構成一個相對平衡的系統,在種類和數量上都會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當氣候異常(如冬季過暖),或在某種特定的氣象條件下(如梅雨季節),微生物間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從而出現某一種微生物過度繁殖和生長的狀況(如梅雨季節,黴菌就會大量繁殖和生長),當這些過量增長的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超過正常人體的防禦調節能力時,就會擾亂人體的內在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另外,當人體自身的防禦調節能力下降(正氣虛弱)時,即使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微生物也會乘虛侵襲人體,造成人體內在平衡的破壞,產生各種疾病。這些凡是能對人體自身的動態平衡造成破壞、引起疾病的氣候因素及微生物,中醫統稱為“外邪”。

 

    在外邪中,氣候和微生物因素對人體的影響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我們生活的自然界,在一年之中會出現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不同的季節都有不同的氣候特性,如春季多風、夏季多暑熱、長夏(即梅雨季節)多濕、秋季多燥、冬季多寒等。這些不同的氣候因素,會對人體內在平衡產生不同的影響,如風可引起人體血壓波動,寒可引起血管收縮,熱可引起血管擴張,燥可引起組織缺水,濕可引起血流緩滯等。同時,在不同的氣候特徵下,微生物也會出現不同的變化。如春天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也會隨之增加;夏季梅雨季節,空氣濕度大,黴菌數量就會大量增加;冬天氣候寒冷,微生物數量就會減少等。這些氣候因素和微生物因素緊密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以風、熱(火)、暑、濕、燥、寒為代表的六個綜合體,中醫把它們稱為“六氣”。由於人體在和自然的抗爭過程中已經逐步適應了自然界的四季更替規律,所以正常情況下,自然界存在的“六氣”不會給人體造成疾病,但如果“六氣”出現了異常,過於旺盛(如春季風過多過大、夏季過於炎熱、長夏過於潮濕、秋季過於乾燥、冬季過於寒冷等),這時就會超過人體的適應能力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這種過於旺盛的“六氣”,中醫給它命名為“六淫”,有個成語叫“淫雨霏霏”,這個“淫”,就有太多、過量的意思。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看,這“六淫”引起的疾病到底有什麼特點。

站長的其他建置

誰在線上

目前有 51 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

訪客數量

文章瀏覽點擊數
264082

Copyright c 2025 資訊補給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