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foto1 foto2 foto3 foto4 foto5

現在位置

兒童發育不良中醫稱為“五遲”,即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其中立遲、行遲、齒遲往往偏重於肝腎不足;發遲則偏於腎氣不足、氣血兩虧;語遲則還與心氣不足有關。對於肝腎不足的兒童,最簡單的食療就是海帶燒排骨。此外,捏脊也具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2000年,聯合國在一項報告中指出,亞洲有1.4億多兒童發育不良。這些兒童在關鍵的少年時代造成的身高缺陷和體重不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這將導致他們學業不佳,疾病纏身,一生中的社交能力和行為能力都比較低。而對於發育不良的女童來講,她們在長大做母親後更容易生出不健康的嬰兒,從而影響後代的成長。

因此,兒童發育情況成為了家長最關心的問題,而中醫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十分細緻,將兒童發育不良分為“五遲”,即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衡量兒童是否健康、發育是否良好,可以通過這5個方面來觀察。

那麼,兒童發育不良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中醫認為,主要還是因為先天腎精不足。現代社會物質豐富,營養本來不缺乏,然而很多父母卻不懂得保養自己,導致孩子生下來腎氣不足,發育不良。西醫不懂得這個道理,就籠統概括為—遺傳。其實翻開清代欽定的醫學教科書《醫宗金鑑》,其中《幼科心法要訣》一章,就可以看到:「小兒五遲之證,多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有虧,致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速長,坐不能穩,要皆腎氣不足之故。」

在中醫的五遲之中,如果再細分一下,其中立遲、行遲、齒遲往往偏重於肝腎不足;發遲則偏於腎氣不足、氣血兩虧;語遲則還與心氣不足有關。由於五臟之間有著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關係,所以往往一個發育不良的兒童身上,會同時出現多種症狀。

其中肝腎虧損的具體表現是:發育遲緩,如立遲、行遲、齒遲,面色無華,頭髮稀疏,囟門遲閉,形體消瘦,這樣的兒童適合吃一些滋補肝腎的食物,而不宜吃那些辛溫或溫燥的食品,這裡給大家推荐一道食療方,就是海帶燒排骨。

選用新鮮排骨500克,海帶乾品100克,蔥、姜、鹽、糖、醬油適量。先將排骨用熱水淋洗1遍,去掉污漬,然後剁成小塊;海帶放到水里浸泡至柔軟,刷去上面的泥沙,清洗乾淨後再撈出切絲。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在鍋裡放入水和排骨,大火燒開,小火煮1~1.5小時。然後加入海帶絲,煮30~40分鐘後,加入鹽和醬油等調料,繼續用小火燉煮收湯即可。

海帶燒排骨是餐桌上的一道常見菜,一般人只知道海帶含有大量的碘質,排骨味道鮮美,而營養學家則說海帶是典型的“鹼性食品”,排骨是“酸性食品”,兩者組合起來,能使人體達到“酸鹼平衡”,這可以稱之為現代醫學的“陰陽平衡”。那麼,中醫為什麼認為這道菜可以滋補肝腎呢?

眾所周知,海帶生長在海邊,而它最適宜的生長環境是在低潮線下2~3米的岩石上,這裡低濕,卻又是海水與陸地的陰陽交接處,所以雖然性寒,卻只是微寒。海帶長期受到海水的沖刷和滋養,所以其味鹹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此外,它的顏色多是綠色,可以對應人體的肝臟。所以中醫總結它的特點是:味鹹,微寒,可入腎、肝經。

值得一提的是,海帶是一個俗名,中醫入藥時的學名叫做昆布。這個名字很奇特,其實只是古人口口相傳過程中的諧音。據李時珍書中介紹,昆布,本來發音是“綸(關)布”,因為海帶和“羽扇綸巾”諸葛亮帽子後面垂的布條很相似,所以曾經叫做“綸布”,後來慢慢地就發音叫做昆布了。

排骨不僅味道好,重要的是集豬瘦肉、豬骨和骨髓於一體。其中,豬骨性溫,味甘、咸,可以入胃、脾和腎經,有補脾氣、潤腸胃、生津液、補中益氣、養血健骨的功效。兒童經常喝排骨湯,可以及時補充人體所必需的骨膠原等物質,增強骨髓造血功能,有助於骨骼的生長發育,成人常喝則可以延緩衰老。無獨有偶,據說日本著名的長壽縣沖繩縣,當地漁民常吃的一道菜就是“海帶燒排骨”。他們說吃了以後“身體從裡到外都暖和了,人也有勁了”。可見這道菜補腎功效卓著。

綜合來看,這道菜中排骨益氣健脾、補腎生髓通腦,海帶則滋陰補血,不僅有助於小兒生長發育,同時與腦的發育和功能完善有密切關係,所以非常適合治療肝腎虧損型五遲證。

由於兒童脾胃虛弱,在食療的同時,家長也可以對其做一些輔助的按摩療法,這就是捏積。捏積本為捏脊,因為對小兒疳積很有效果,所以也叫捏積。在兒童疳積諸病之中,有一種腎疳,說的就是先天腎精不足、後天失調而引起的發育不良綜合徵。

捏積曾經是一種兒童常用保健手段,如今卻被很多家庭遺忘了。它的原理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因背部為陽,脊背則在背部的正中,是督脈經行的地方。督脈一方面統帥全身陽氣,一方面又連接全身陰氣,所以拿捏這個部位,可以協調陰陽。同時,這裡又是膀胱經循行的地方,肺俞、心俞、脾俞、腎俞、胃俞等等臟腑腧穴也在這個部位。所以捏積療法是通過疏通督脈和膀胱經,達到疏經通絡、調理氣血、治病強身的目的。

具體方法是:讓孩子趴在床上,雙手疊放於額下,雙腿伸直,露出整個後背。家長從後面將雙手放在孩子脊椎的左右兩側,從孩子骶尾部開始,把皮膚捏拿起來,然後沿著脊椎兩側,自下而上,一直捏拿到脊背上端的頸根部為止。捏完1遍之後,可根據孩子的感覺再捏拿幾遍。捏完以後,家長應立即給孩子穿好衣服,避免著涼。

捏積時,用力要適度,捏的肉太多,孩子會感到疼痛,捏的肉太少又容易滑脫,影響效果。一般略肥胖的孩子,可以適當捏的多一些,瘦的孩子則要少捏一些。總的來說,捏的皮膚高度在0.5~1厘米之間,較為合適。

每天早晨起來或者入睡之前捏積3遍、6遍或者9遍,具有促進小兒生長發育,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家長也會欣喜地發現,孩子精神好了,胃口好了,人也變得聰明活潑。

站長的其他建置

誰在線上

目前有 175 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

訪客數量

文章瀏覽點擊數
264459

Copyright c 2025 資訊補給站 All Rights Reserved.